相关内容列表:
不愿催学费、拖工资 大别山老师争当锅炉工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1-11

  元旦到了,春节也近了,节日的气氛渐渐温暖着这个寒冷的季节。可是在大别山深处的许多山村,现在正是村民们担心、老师们发愁的时候,因为每到年尾学期末,村民们除了要交村里的“积累”外,还要准备一大部分钱物来交孩子们欠下的学费。老师们已催过很多次了,明天、后天或是大年三十那天,老师还会来的……

  大山深处星散的学校

  2001年12月25日,圣诞节。城市街头处处被装扮得像童话世界一般,而记者却被一封寄自大别山深处的来信带到了寒冷的大别山区。

  26日下午,记者来到了罗田县,一个前两年就宣布脱了贫却依然贫困的山区小县。当日下午,记者赶往离县城有百里之遥的白庙河乡。

  破旧的中巴车开一段停一阵,在爬行了近两个小时后,终于到达半山腰的乡政府所在地。到达白庙河乡后,天差不多黑下来了,在连夜对一所小学进行了调查之后,记者决定继续走向大山深处。

  第二天一早,一辆“麻木(机动三轮车)”载着记者在陡峭而又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前行。究竟爬了多少座山岭,我也记不得了,车主说,我要去的地方离白庙河乡政府所在地还有30华里。近中午时,记者终于来到了东安河小学(联办高小),路边的小狗冲着陌生的我狂吠,被拴住脖子的黑山羊在田里“咩咩”地叫着,水沟里结着厚厚的冰。

  在这样的深山沟里,当然看不到半点儿节庆的气氛。只看到孩子们陌生而又好奇的眼神。路上,村民们告诉我,我是第一个走进这个深山沟的外地人!

  寒冬,赤脚单衣去上学

  记者刚走进东安河小学,下课的铃声就响了,孩子们一个个涌向食堂。小小的食堂即刻被孩子们围满了,挤不进去的人就在操场上等着。不一会儿,他们又一个个散开到食堂外面,手里多了一个铝制的饭盒,里面盛着的是蒸熟的白米饭。下饭菜是各自从自家带来的,没有菜下饭的学生就这样就着白米饭吃,有的学生几个人围着吃一点点青菜或是咸菜下饭。

  记者在孩子中走了几圈,看到很多学生的饭盒里都是白色的,但他们却照样一口又一口吃得津津有味,好象他们吃的是美味佳肴,或是他们习惯了,又或是米饭嚼长了时间会有一些甜味。吃完后,他们又排着队,一名学生在队列前面,从小水桶里打出二三两白米给一个个排队的学生。装好米的学生又去加些水到饭盒里,然后几个人合用一个丝网袋装好饭盒,交给食堂的老师,统一放到一个大大的蒸笼里。这个大蒸笼是用锅炉蒸的,老师说一次能蒸400人的饭,学校差不多就这么多学生。锅炉是近两年才用上的,以前都是木制的饭甑蒸饭,要用好多个饭甑蒸饭才够小孩子们吃。

  吃完饭的孩子们坐在教学楼前一边晒太阳一边看书,这栋新建成不久的三层教学楼贴了白色瓷板,在阳光下显得有些刺眼。学生们的宿舍在旁边,是一排低矮的瓦房。床是用木板钉成的,每间房放6张床,每张床上铺睡2人,下铺睡3人,一间宿舍住30来人。

  带记者“参观”的学校后勤主任周老师说,东安河小学的学生来自周围的6个村庄,最远的是柳树铺村,离学校有30多里路,近的也有七八里路。这所学校是6个村庄联办的高小,各村自己的小学只有一年级到三年级或是四年级,到了五六年级就得到这儿来寄宿读书。十来岁的小孩子远行到几十里之外的学校来读书,得自己照顾好自己,他们对这样的生活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孩子们大都穿得非常简单,或是穿校服,或是穿着泛白的粗布衣裤。

  一位老师告诉我,他班上有位学生,连一双鞋子都没有,在这样冰冷的天气,打着赤脚、穿着一件单衣来上课,坐在教室里冻得直发抖。在山上的几所村办小学,记者还看到了比这更令人心酸的情景。

  没钱送小孩读书,怎么办?

  在罗田县白庙河乡牌(同音)形铺村,村民江焕才有三个女儿,因为超生,他被罚走了一大笔钱。这对于仅靠种田维持生计的他来说,很难承受,但他还总是想生一个儿子。

  江焕才三个女儿都在上学,大的上初中,小的上小学。每年三个小孩的学费加起来要两三千元,他的年收入不过千元。现在三个小孩的学费都先欠着,学校老师经常来收,他有点儿就给一点,没钱时就给谷子、猪肉、羊肉等等抵学费,什么都没有时就只能拖着。江焕才说,现在他实在没有办法供小孩读书,读不起。明年要是减少农业税他就继续让小孩读下去,要是没有减,他就要让大一点的小孩出去打工。“没得办法,做家长难,当学生难,老师难,学校也难。孩子不上学司法所就来扣人,但没钱送小孩读书,你叫我怎么办?”江焕才无奈地诉说着。村民们说,他们没有什么丰厚的收入,家境好一点儿的,是那些有人出外打工的人家。一名因病提前回家的村民说,他在外做工,每年还能有两三千块钱的收入,能供女儿读初中。可有的村民人均收入还不到800元,哪有能力供小孩上学呢。

  家境困难的村民多,从山沟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就少得可怜,白庙河乡近十来年考上大学的只有能数得清的十几二十个。学校老师说,能升上高中的学生还不到70%,家里有能力供小孩上高中的就更少了。今年长冲畈村的一个考生考上了北大,轰动了全乡全县。

  来自大别山的呼唤

  《新闻周刊》编辑同志:中国第一批三所希望小学之一的落梅河小学,坐落在湖北省罗田县;曾经打动过千万师生和家长心灵的电视剧《凤凰琴》,取材于湖北省英山县。

  10年过去了,坐落于大别山深处这两个相邻县的老师们、学生们,如今怎么样了?

  2001年8月28日,大别山主峰天堂寨下罗田县某小学刘老师突然接到教育组通知:“你已调至×小学烧锅炉。”第二天,同校的钟老师得知这一“喜讯”,兴冲冲地找去刘老师商量:“如果你同意我们调换,我就去找教育组要求。”刘老师满意地说:“我已经去报到了,不会与你换,你还是教你的书吧。”

  钟老师还不心甘,决心争取2002春季当成锅炉工,遂向教育组书记提出了口头申请,最近又写出申请:我想退出“江湖”,弃教鞭改烧锅炉。

  为什么对烧锅炉这么执着?罗老师说:“当老师一怕摊派多,二怕收学费,三怕指令多,四怕工资到不了手。在无休无止的学生欠费和家务欠债中,我不知怎么办才好。当锅炉工起码没有‘四怕’,比教书强多了。”

  11月5日,我们到天堂寨南麓的英山县石镇镇水工村调查,在该村界上垸的一个山沟里,发现了一个叫江驰的12岁的小女孩背着箩筐正采菊花。我们问她:“你是不是搞勤工俭学?”她说:“我没有读书”。“为什么不上学?”不知是不好意思还是难过,她低下头好久才说:“我奶奶看不见(瞎了),要我照顾,我还要卖菊花挣钱让家里用,哪有钱读书?”

  为什么教师怕教书,孩子不愿意上学呢?我们寄希望于你们,能对这些现象和原因做个深入的采访和报道,对于罗田、英山及湖北乃至全国贫困山区的教育,都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你们认为可否?请指教。

  大别山拭目以待……

  大别山区几位教师慕容自然、许问天、李可诺

  一个叫肖比的失学女孩

  那些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学生们是幸福的,因为校门之外,还有无数失学的同龄孩子。在罗田县和英山县的山区辗转中,记者遇到了多名流失在校门外的学生。这些孩子,或是在山里采摘野菊花,或是在家里做家务,大一点儿的,已经出去打工了。

  在英山县草盘地镇牛岭村,记者见到了失学在家的肖比。她只有14岁,初一只读了一个学期就没再读书了。上学时,她一个学期要交学杂费、勤工俭学费、校服费等等近580元,直到现在还欠着老师的一百多块钱没有还清。为了让弟弟肖赛能继续读书,她辍学了。

  肖比的父亲肖国财说,他老婆嫌他穷,五六年前就跟人到外面打工去了,一直没有回来过,也不和家里联系。家里就他一个劳力,种了三亩五分田的收入还不够投放到田里的支出,村里的税收任务都没办法完成,哪有钱供小孩读书呢?现在,光两个小孩的学费就欠下了一千多块钱。

  一个穷字,使罗田县和英山县的各个乡村里,依然有相当一部分没能读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小学流失的相对较少,因为当地教育部门下了死力气控制学生的失学率,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小孩子不失学就行。但对于中学来说,要控制失学率就难得多。学费贵了,学生也长大了,可以做些家务了。穷得连衣食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村民们,是无论如何都没办法供小孩上学的。学校老师屡次走访,哪怕是强行叫小孩上学去,但第二天或是第三天,孩子们还是要回来。

  肖国财说学校老师也到过他家好几次,“可是我有什么办法呢?”肖国财无奈地说。

  中午,下山的车还没来,肖国财极力挽留记者在他家吃午饭。开饭时,桌上只有一碗见不到半点油星的煮得发黄的青菜。我几乎强忍着眼泪咽下一碗白米饭,但他们父子三人却吃得津津有味。

  吃完饭,肖比拿出她那沾满灰尘的初中第一册语文课本,带着无比留恋的神情翻了几页,还仔细地看了一遍书上记下的课堂笔记。“我很想读书,可是没有钱呀。”她说自己没什么想法,只想帮父亲做好家务,让父亲能抽点时间出去打短工挣些钱给弟弟上学。

  跟肖家告别时,望着肖比吃力地提着满满一桶水往里屋挪动的弱小背影,我终于没能控制住自己的眼泪,她,还是个应该坐在教室里的孩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