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北大却立即作出了大概迄今为止最严厉的处罚,撤销了王铭铭的全部学术行政职务。据报道,北大校领导与王做了严肃谈话;王本人对此事也有较深刻的认识。
    令人吃惊的是,竟有一批学子在北大校内的网站上为该教授鸣不平,几位博士生还给校领导写信,说该教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指责向媒体披露此事的一名博士生“试图全盘否定王老师的研究和在学术界的地位”,是“别有用心”。
    为什么这样一件板上钉钉、本人承认并有“深刻认识”的学术抄袭事件,在其发生地,竟有如此众多为之辩护的声音?这表明,“世界一流大学”究竟需要具备一种什么样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在一部分学子的心目当中,模糊不清,已经到了良莠不分的地步!
    让我们看看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哈佛大学是怎样做的。在哈佛大学,每一个新生入学时拿到的《哈佛学习生活指南》,都在非常显著的地方,用加大加粗的字体甚至套色印着这样两段话:
    独立思想是美国学界的最高价值。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以最严肃的态度反对把他人的著作或者观点化为己有———即所谓剽窃。每一个这样做的学生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直至被从大学驱逐出去。
    当你在准备任何类型的学术论文———包括口头发言稿、平时作业、考试论文等时,你必须明确地指出:你的文章中有哪些观点是从别人的著作或任何形式的文字材料上移入或借鉴而来的。
    请注意,这不是对教授说的,而是对学生说的———如果你这样做了,将可能被驱逐出学校!
    对著名教授会怎么样呢?1986年,一篇由诺贝尔奖得主大卫·巴尔的摩(1975年诺贝尔医学奖)共同署名的有关免疫遗传学的论文,因无法重复论文中的实验,被怀疑有弄虚作假的数据。1991年夏天,《时代》周刊为此发表了一个封面文章。这一事件当然也涉及到巴尔的摩的名誉,甚至吸引了国会和秘密调查部门的注意。论文有6名作者,巴尔的摩对整个研究进行了监督,尽管他本人并没有亲自操作。至今为止,此项研究还没有被其他科学家证实。
    尽管没有因此事受到处分和控告,但巴尔的摩于1992年辞去了洛克菲勒大学校长的职务。为了减少在论文中的错误,他和共同署名的作者一同发表了一个更正。
    论文作者之一Thereza Imanishi-Kari因科学上的不诚实而受到指控。这一事件的调查历时近10年并为所有在此研究领域中的人所瞩目,并最终产生了39项修订“研究误导”的提议。
    那么,我国大学按照这个标准差多远呢?近日一位著名大学的学生写道:“我在‘×大’一年,就目睹无数此类问题。首先是考试作弊。几乎已经没有哪个学生还认为考试作弊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抄袭在‘×大’更是家常便饭。我们系至少有一半的同学抄袭过别人的作业,而计算机作业基本就是由三四个同学写作几个不同的版本,然后供大家copy,其他同学只要改改变量名或是重写几个comment。‘×大’的通修课,多数都没有考试,只要期末交一篇论文即可。大多数人就利用互联网找资料,然后拼接成一篇文章,同学戏称为ctrl C(word里面copy的快捷键)。就这样的文章却经常得到八九十分的高分,令许多自己辛辛苦苦写论文的同学大为不满……”
    就我们所见过的媒体报道而言,这位学生所写的情况,几乎普遍地蔓延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学术规则的失范和学术道德的崩溃,早已是阻碍我国学术发展的严重问题,却迟迟没有见到有成效的整改。
    现在有一种很恶劣的风气,就是把所出现的问题一古脑儿地推给社会,以“现在哪儿不是这样”为借口搪塞,甚至还有说“比起一些官员的腐败来这算什么”———这是何等荒唐的逻辑,难道我们要在各自的行业里攀比腐败吗?!学术兴亡,学者岂能无责!
    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腐败,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鲜有所闻,90年代以来却有泛滥之势,学生、教授、名教授等各个层面,竟无一能够幸免。
    无论如何,北大这次开了一个好头,确实显示出中国第一名校的学术风骨犹在!已经看到上海某名校的师生发出的呼吁:“北大能这样做,我们为什么不能!”以此为开端,学风整肃就大有希望。
    我们毕竟要明白:有了严格的学术规范和高尚的学术道德,二流三流的学校就有希望进步到一流;反之,则一流的名校,也必定会蜕变为二流三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