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一位中学生的来信:谁让我们选择无奈?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2-26

    编者按本刊2月4日刊登的《多一点哲学思考》一文中,“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几位全国重点中学校长的呼声,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反响,一些中学生更是激动万分,来信反映他们内心的矛盾和困惑。本刊特摘发其中一封学生来信,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教育家》专刊编辑:

    读了2月4日文汇报《教育家》专版上《多一点哲学思考》一文,我心情很沉重。“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虽说有这样一个声音在呼唤也是我们莘莘学子的幸运,但是我更大程度上只觉得无奈,很无奈。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文章一开头就这么问,问得人哆嗦,问得人难过。

    不是前阵子还在谈减负么?减负好啊,有人知道我们学生负担重,可是让人看不懂的是减负只会让学校不补课,给学生少点作业,这不是隔靴搔痒吗?难道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天生就喜欢起早摸黑地补课和做题?难道我们喜欢每天“起五更,熬半夜”?要知道这一切都是跟着考试制度在找对策啊!考试不改革,社会风气不变,减负就是纸上谈兵!后者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前者又何必火上浇油?

    我非常赞同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中校长郭建平的说法,“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当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可现在实际上却成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其实还有政治)等‘学科的全面发展’,什么都要考,少一分也不行。这是完全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不是以人为本,而是扼杀个性!”这话说得真是酣畅淋漓!这也正是一直在困扰我的问题。其实我从初三就已经隐隐觉得了这种矛盾,但是高中以后我无数次用现实来压制自己,心中默默祈祷,过了2002年我就解放了,却没想到离高考还有5个多月的时候突然听到了综合考分进总分的决定,我很惊讶,我的矛盾开始激化。

    也许你以为是我的成绩导致了这种矛盾,也许我是那种为了进大学的希望又渺茫了一步而自寻烦恼的高中生,那么你错了,我发挥再差,也是复旦附中年级前四十几名,我会进复旦的,我打赌。可是我忍受不了这种扼杀,我实在不忍看到我们这一代乃至以后几代的灵性就这样被扼杀,我觉得寒心。

    我们的社会少了什么,很多人心里都不清楚,很少有人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如今的高中生眼里一文不值。我曾经多次和一些成绩出色的朋友谈论“专业”(请记住,是“专业”,不是“理想”,我们没有理想,也许曾经有过,但现在早就可怕地不复存在),大多数人都会首先考虑21世纪的紧缺人才是什么,哪些热门专业会有好的出路,说白了就是今后薪水可以很高。有个男生是打算考清华的,我让他扪心自问,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他很开门见山地告诉我,“反正就是赚最多的钱,很可悲,我知道。”他们和我一样只能无奈。

    我当然不能以偏概全来抹杀当今高中生的残留的伟大理想,但是那寥寥可数的崇高却最是可悲了。就我个人而言,我是热爱文学的,我崇拜和景仰鲁迅,我希望能够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拯救更多的人。我想我们社会里不在乎有没有一个我去搞经济,搞科技,但缺少一批唤醒新时代人文主义的作家。我坚定我的理想,但在现实里我也着实退让了很多,大学我还是去学经济,只是想不浪费自己的能力来糊口,还是可以用业余来写作的。

    我们需要的学生应该是有思想有文化的人,不要已经铸成了“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再来想让扼杀了的东西复活。亡羊补牢不要盲目啊,不要看到形势不妙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急着去抓羊,要紧的是先“补牢”。“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不是一个框框里出来的,不是用模子造的,我们要的是自己,是个性,是原始的热情孕育的伟大理想,是理想的驱使下个性的发挥,我们可以问心无愧地去奋斗去鞠躬尽瘁,我们有力量,时代给我们为之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力量!

    可是我们的考试制度呢?我真是有些觉得残忍和伪善。把素质教育当成学科综合以显示人才的“多样性”吗?学科综合的结果现在他们不知道,实验一下呗,不好再改嘛……我们的命运就这样阴差阳错地被“实验”了。学生心里最清楚,这样一来,无非就是从以前的4门课一下子变成了9门课,一分都不能丢啊,于是就不是“起五更,熬半夜”的问题了,我想我们不睡觉不吃饭都难办了,再想想,哪怕有一个学生全部满分,那又怎么样呢?只不过清华北大又多一个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吧,而且是没有药救的那种。

    何苦呢?我们的确是要强调综合素质,但是我们的教育者也要看到,竞争已经相当激烈,高考的内容并不在人生中起很大作用,而高考的结果却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这种“性价比”的值越来越小,难道还不值得深思吗?此时此刻难道还要再火上浇油吗?

    我真的希望有一条所谓的“直通车”,让我们中的一些人能够发展个性化学习,但这种“乌托邦”式的构想只能是学子们最美的一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