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学军中学校长任继长介绍,在新推出的学分制中,学生获得的实际学分由学时学分与奖励学分两部分组成。学时学分为学习达标的评价指标。奖励学分则给了学生以更大发展空间,有个性特长的学生都可给予奖励学分。学时学分与奖励学分都纳入学生的实际学分,学生想毕业就必须修完83个学分。
    记者从学军中学制定的学时学分的分布表上看到,语、数、外三门课每学年一般都各为4分,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每学年各为3分,劳动技能、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一般都为每学年1分;选修课中的文化素养、体育保健各1分,环保、人文、科技、时事等自主性选修课则高达3分。
    而奖励学分的制定则更为灵活。除从必修课、部分选修课中可获得奖励学分外,参加竞赛获省级一等奖或省级以上一等、二等奖的,取得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的,体音美劳方面有特长的或学生自选社会调查、科学考察与实验的课题研究或研究型活动课成果优秀的都可拿来“换”学分。而思想品德、社会实践、公益服务与劳动、行为规范、党课学习、社团与社会活动等表现显著的,也可参照给予奖励学分。
    学军中学校长任继长说:“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个性化教育,它要求教育不能仅仅用单一的标准要求学生,而是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和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高中学分制是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统一,其着眼点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个性发展空间。”据了解,不但学生高中毕业与“学分”挂钩,而且升学涉及的评优、保送、推荐等也于“学分”联系在一起。
    有关专家认为:学军中学的“学分制”改革有助于高中教育摆脱依附高考的地位,树立自己独立的教育目标,把正在探索中的素质教育推到了可供操作的阶段。记者了解到此次“学分制”改革对学军中学来说其实是水到渠成。早在1998年,任继长上任伊始就在学军中学推广“弹性教育”的理念,所谓“弹性”就是说:在达到会考标准的前提下,试行学科弹性大纲,每一学科有两三种难度和进度,或侧重理论,或侧重应用,作业也分为三档,学生可根据水平自由选择。
    经过3年的实践,学军中学在把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得到增强。目前已有数名学生在全国和省级竞赛中拔得头筹,而且,该校每年的大学升学率总是100%,更难能可贵的是不久前, 高二学生姜圆媛、胡海嘉、陈方盈三位同学《关于废电池回收研究》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受到来自于企业的1万元嘉奖。“学分制改革正是弹性教育的深化,它是弹性教育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制度。”任继长这样说。
    但学分制改革能否唤来素质教育,对此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专家担心,如果学生提前毕业,他能不能参加高考?能不能就业?如果让学生自由选课,跨年级自由听课,会不会造成如英语、计算机这种热门课人满为患,而其他冷门课却门前冷落?对热门课的师资和设备配备学校如何解决?对这些问题,任继长也坦言这确实是“学分制”改革面临的外部体制障碍。但是,学分制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或许能证明这样一点: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但需要学校的开拓,而且需要社会各界包括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