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高校还能称得上是一片“净土”吗?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3-04

      从2001年8月杨支柱的《先有鸡,先有蛋?———透视中国教育》一书披露高校由于"官场病"带来的种种腐败现象开始,到今年1月10日上海《社会科学报》署名晓声的《北大博导剽窃,叫人如何不失望》一文;以及今年1月23日南京《现代快报》丁岚记者采写的《高校捉出一窝蛀虫》,凡此种种,让人不禁发问:高校还能称得上“一片净土”吗?

     诚然,相对于社会腐败“重灾区”,高校仍不失为净土一片,然而,由于受社会种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今天的高校决不是过去人们称羡不已的那片净土了,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据杨支柱著书披露,在“官本位”的影响下,我国官场上有的病症,高校几乎都有。“官场病”在部分高校的表现,首先是“官本位”问题。“官”的泛化,使“官本位”的外延在不断扩展。

     真正的“官员”暂且不提,那些没有官衔却掌管着某些事务的办事人员,在一些高校里基本都已经由“掌管”异化为“长官”了。学校的各种会议上教师往往寥寥无几,因此而来的校内政策向官员和准官员的倾斜,几乎成了痼疾。比如,高校中实行的校内津贴,有长的和没长的竟有着“天壤”之别。这样的杠杆必然导致“官员”更在乎自己的官衔,为了保官,溜须拍马,弄虚作假几乎成了为官的必修课,而没官的就得想方设法跑官、买官,如果“不跑、不送”,那就“原地不动”,根本不看个人的工作业绩。

     杨支柱直言官场病在高校的第二个表现是人才选拔和使用上的“劣胜优汰”,他熟悉的一些高水平教师,由于不会随波逐流,结果在非常“公正”的聘任过程中,成为众多“专家”无记名投票的牺牲品。投票这种看似“公正”的形式,恰恰给“不公正”有机可乘。比如许多参加职称评定及住房调配投票的干部们,在投票的那一瞬间,学校制定的原则多少有点儿置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私人交情,这样的投票,必然会让那些平日只知埋头苦干的人遭遇“冷场”。

     第三个表现是学术官场化。要想在高校中混出头,最有效的方法是做学术的“官样文章”。争取项目不是靠学术积淀,而是靠到主管部门“活动”,出成果不是靠潜心研究,而是靠政绩工程式的炒作;至于与“权钱交易”雷同的“学术交易”,使得“学术泡沫”,“学术垃圾”泛滥,靠着这种泡沫和垃圾的堆积,以官养学,以学助官蔚然风气,而真正的学术却日渐萎缩。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出现北大博导剽窃这样事,也就不足为奇了。再看看仅南京几所高校相继捉出的一窝蛀虫,南京理工大学校内银行副总经理周明涛、南京理工大财务处处长姚琦、市职教中心校长侯家祥、南师大地理科学学院办主任翕汉明以及南京某高校目前“双规”的财务处负责人等等,可以说,高校学术上腐败加上官场上的腐败,使得过去被人们认为“净土”的高校,正在成为新的腐败重灾区。

     试问,如果以培养人为己任的高等学校都已丧失了纯净,那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纯洁,呼吁政府继续加大反腐败力度,还高校一片纯净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