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丁昌佑对孙维刚老师感人肺腑的事迹十分敬佩。他提出:“在‘教’和‘学’这对矛盾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提高教师素质。”
     丁老师也认为,齐望校长在来信中列举的种种社会问题的确客观存在,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难道我们应该等待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成熟、万事俱备,才去操作吗?何况今非昔比,‘应试教育’已经‘日暮途穷’,前途可悲。”丁老师满怀信心地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今天有一个孙老师,明天、后天就有千万个孙老师。”
     还有一些读者则旗帜鲜明地提出体制是根本,必须改革体制才能落实素质教育。中国人民大学著名会计学专家李相国老先生也打来了电话。他认为,齐望校长的看法更贴近现实生活,体制中的不少弊病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现。但他特别强调,推进教育改革必须先明确一些基本的问题,如:素质教育到底包括了哪些具体内容?学生的德育工作如何有效实施?
     汪中明读者在列举了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群在就业、退休等领域的不公平待遇后,认为:素质教育有赖于人事制度的改革,有赖于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否则是不现实的。
     还有两位读者道出了老师的无奈:“即使一位教师培养的学生多数道德行为很好,只是中考进不了名校,高考考不上大学,用不了几年,他和学校都会承受很大的压力。教师只能适应体制不能改变体制,素质教育必须靠体制改革。”一位老师甚至说:“老师现在‘里外不是人’。既要达到上级主管部门的硬性要求,又要承受来自媒体和家长的巨大压力。有苦说不出。”
     丰台区的马先生则认为老师和体制都靠不住。因为,像孙老师那样既有创造力又有献身精神的楷模是不可能成批涌现的;而在“以文凭取人”的价值标准下,素质教育也没法真正实现。所以,只要整个社会的价值标准没有根本性改变,老师必然会缺少创造与献身的动力,新的教育体制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