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向几天来给编辑部发来上百封稿件的学通社记者表示由衷的歉意——那些鲜活的、充满理性激情的、饱含真情实感的作品不得不因版面而忍痛割爱。我们同时感到欣慰,经受学通社素质训练的中学生确实能打硬仗:采访、写稿、约稿、组织调查、统计归纳……总共才用了不到3天时间。
     这些作品所涉及的范围已经超过了我们的论题。它们向家长、学校、教育部门和整个社会发出了积蓄已久的思考:我们的教育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类型的人才?是什么因素最终可能导致我们动机与效果的相悖?我们需要从哪一环着手做起?我们教育思想的东方文化背景、价值观与e时代的需求有哪些矛盾、将如何协调?……
     更值得欣慰的是,他们在探寻理想的同时依然对现实有清晰的选择:在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自己要对自己负责。
     就“素质教育靠老师还是靠体制”这一问题,本报学通社记者对北京市各城区4157名12—18岁中学生进行了调查。
     ■明确素质教育的定义成为实施之前的当务之急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可以明确“素质教育”这一定义的学生只占总调查人数的24.9%,26.4%的学生则表示“不清楚”,对其概念大都是模模糊糊或者断章取义。
     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学生当中,遇到了自己心目中真正实施了素质教育的老师的学生比例为29.7%,有9.1%的学生认为老师实施的素质教育没达到预期效果;而对学校实行的素质教育持“满意”态度的学生比例为11.1%,“不满意”的比例占到了总数的46.7%。
     当提及“素质教育靠老师还是靠体制”这一问题时,有18.8%的人选择了“老师”。他们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上——
     ·老师是最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教育的人,所以他们了解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老师始终是教育第一线的实施者、参与者。
     ·老师提高了素质,学生的素质自然也就提高了。
     ·体制是死的,老师是活的。
     ·教师都是对的。
     ■学通社全线出击,北京市4157名中学生接受调查
     ■对学校实行“素质教育”持“满意”态度的学生仅为11.1%
     ■认为素质教育要靠体制的占60.6%
     ■认为自己明确“素质教育”定义的只占24.9%
     数字代表某种观点
     ■现在大家所说的“素质教育”并没有融入现行教育体制之中,而是孤立于一套固定模式之外
     认为素质教育要靠体制的学生占到了60.6%。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靠“体制”的主要原因是——
     ·不是老师不愿意改,因为有高考压着,谁“素质”谁傻。
     ·有些老师贯彻素质教育力不从心,教育制度有权威性,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还有3.1%的人认为“二者缺一不可”——
     ·要全面地看问题。不仅体制要变,而且老师的观念也要变,这两项和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都是分不开的。
     ■现在是僧多粥少。教育体制的改革也要考虑国情,不能是空中楼阁
     另有17.5%的学生认为这两点其实都不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问题。他们认为——
     ·无论你怎么改,都改变不了中国的现状。现在是僧多粥少。教育体制的改革也要考虑国情,不能是空中楼阁。最重要的是控制人口。我国的基本国策也不是瞎定的嘛。
     ·素质的培养还得交给家长。
     ·素质提高还得靠自己,指望别人不现实,别人的素质也不一定非常好。
     最后,我们让每一位参加调查的中学生为素质教育的明天提出了他们认为可行的建议。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建立一套完善的形成性阶段评价系统(从小学到大学),对每个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以此来取代考试。
     ·游戏考试:对于完全陌生的游戏看一个人能否掌握,以此考查一个人的适应能力。
     ·少留应试类作业,多出能力题,减少题海战术。
     ·增加大学数目,解决升学问题,并严格执行计划生育。
     ·增加有意思的科目(如:交流、人际关系),老师改变态度,和学生打成一片。
     ·人的好坏不能用是否考上大学来衡量。
     ·多组织学生外出,譬如实地考察、野外生存和军训等。
     在千条建议中,有9.7%的学生提到了国外的教学方式,他们建议教育机构能够在某些方面参考西方的教育方法。
     ■调查策划、统筹:张鹏
     ■参加调查的学通社记者名单:吕彦妮 温文 陈子微 王雪 张凌媛 张易霏 周雷 孙梦垚 丁一鸣 张小洁 郭韬 杨冬 刘兆欣 霍雨佳 杨旭 于然 房帅 ■执笔:吕彦妮
     ■单一的选拔方式造成教育目的的扭曲,有可能造成社会退化
     ■某些老师思想观念陈旧,只注重“得分教育”,是多年来在体制下形成的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打造有实力的全新人才,人才将不会因考试而埋没
     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与素质教育所相对的,便是目前的应试教育。所谓应试教育,便是一切为考试作准备。教育的目的已经从根本上发生了扭曲。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和把人类文明延续下去并加以发扬光大的能力,考试的目的是检验教育在人类个体上的贯彻程度,只是对教育效果的一种检测,并选拔出符合教育要求的优秀个体,使社会给予其发挥优势能力的条件。但现在却完全变成了教育在迁就考试,完全是以考试为最终目的了。在教育中所采取的活动、手段,几乎无一不指向为考试作准备的方向。然而,现在的考试并不能从合适的角度去检验受教育个体的能力。考试成绩不佳但有过人本领的人比比皆是,而考试出色但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力平庸的也有不少。但如果我们能在考试中就发现贤人,及早给予他应有的条件,那岂不是最合理地利用了我们的社会资源和他的才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打造有实力的全新人才,换句话说,它只为那些肯于努力提高自己才能的人服务,有能力的人不必担心因一次考试而使自己埋没,没能力的人也不必指望考试考好了就拥有人生全程的美丽。
     说句心里话,我是不希望看见素质教育的推行的,因为素质教育造就的都是有强劲实力的能人,他们会在社会竞争中给我们这些应试教育中出来的人造成很大的威胁。我悔恨自己生于一个错误的年代,眼睁睁看着自己处于一个变革的门槛却要与变革无缘,我不得不加入在变革的年代里,捍卫旧制度的阵营。
     但是从爱国的角度上看,我又希望素质教育的推行能够快点儿实现。因为,人才的充足可以极大地提高中国的国力。我期望看到那一天,在全世界只要有阳光的地方都有中国人的足迹。
     汇文中学 不愿具名
     ■体制是死的,人是活的;人才不是“教”出来的,是教育者营造的氛围熏陶出来的
     ■研究式的教育方式我们很容易接受
     ■老师,今天您“提素”了没有?
     我曾去美国体验高中生活
     我曾经去过美国,体验过他们的高中生活,那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真正的“生存教育”。没有所谓的“高考”,学生们就可以着重向着自己向往的方面发展。7点钟上学,一天6节课,完全是选修自己喜爱的科目;下午2点放学;之后的时间完全属于学生自行分配,可以在实验室研究课题,可以去打工赚钱,最多的就是参加学校里各式各样的体育团体……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在学生时代接触、了解社会,为今后正式走向社会、建功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美国学生在运动赛场奋力拼搏时,当他们体会着社会的辛酸,为了以后的生计而尝试奔波时,我们的学子在干些什么?我们正在父母、家庭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抱守着一盏孤灯,埋头题山题海之中,期盼能够从中找出些许“乐趣”。只有到考上了大学后,部分学生才会把“多余”的精力投向社会。这样算来,中国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比美国学生少了大约四五年时间,其中的损失自是不言而喻的,单只是“经验”这点,就是个难以跨越的台阶。这也就难怪美国会涌现一批诸如比尔·盖茨这样在当今社会舞台上能够领导一方、翻云覆雨的风云人物。
     汇文中学 张峻川
     我采访了宏志班的同学们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宏志班的同学四届毕业生百分之百升入大学,百分之八十五升入重点大学,可以说用“应试”这个标准来衡量这个成绩是非常不错的,而且,在学校中的广播站、学生会、橱窗展览中也活跃着他们的身影,可以说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是过得硬的。
     宏志班的同学说,来到宏志班后,老师们首先教我们的是如何做人,如何看待自己,就像是心理上的素质教育。教学方式也有很多不同,像我们的语文老师穆秀颖就采用了研究式学习方法,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研究课题,比如鲁迅小说、先秦散文、网络文学等,同学们通过图书馆、网络、报刊等方式获取资料,以论文、研究报告等自由方式成文汇报研究收获。
     现在广渠门中学里好几个学科开始了研究式学习,在政治这一学科中,就有了很多研究科目,像北京的环境治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网络游戏与现代中学生……而且学校对于高三成绩优秀的学生允许“选择性听课”。学生可以选择性地用一些自身成绩优秀的科目的上课时间去进行深入研究,学校的图书馆、计算机教室、实验室在此时都对他们开放,并且学校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给他们解答疑难,由此孙维刚老师在素质教育上的成功,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不会是一个个例。
     广渠门中学 霍雨佳
     班主任的妙计
     上了中学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同学们有了爱美的心理,有的女同学戴着戒指上学。班主任发现这一问题后,没有对同学谈戴戒指违反《中学生行为规范》、校规等,而是利用一次班会的时间大家围成一圈,老师就坐在同学中间,像聊天一样,给同学们讲了戒指戴在每一个手指上的含义。同学知道了这里面的含义,都觉得戴在哪个手指上都不合适,没过两天班里就没有戴戒指的女生了。
     学生的主体是老师,老师指哪条道,我们就走哪条。有草流淌着溪水的山涧小道,我们会开开心心地爬到山顶;如果老师给我们指一条满是齐腰深杂草的崎岖山路,我们最后被逼无奈还是要爬到山顶的。
     北京五十七中 台枫
     今天您“提素”了没有
     素质教育?还是先让一部分老师提高素质吧。我认为老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有些老师偏袒好学生,对他们的错误视而不见,总是针对学习相对落后的同学,甚至会采取一些体罚的手段,例如某英语老师见一部分同学没背书,就委派一些自己眼里的“好学生”,监督没背书的同学不许领饭,什么时候会背了什么时候再吃。于是“好学生”们一下儿晋级成了奴隶主,对“下层平民”们进行封闭式管理。还有的老师让“表现不好”的活跃班长小C同学罚站,原因仅仅是小C在向一位同学借笔,不知老师是存心想让她难堪还是的确不明就里,反正小C就这么稀里糊涂莫名其妙地站了一节课。
     写完这篇文章后,简直不敢相信这是自己的作品,才发觉自己和老师“积怨已深”。希望为人师表的您也反思反思:今天,您“提素”了没有?
     北京五十中 崔楚屏
     ■素质都最不能忽略的就是过程,一个从获得生命到形成各种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教师、社会--都是教育者
     ■将来是我们带着自己的素质走向社会,我们还得靠我们自己
     我们不要一味地抱怨
     老师在关于是否推行素质教育的问题上显得十分为难。有些老师是在响应“素质教育”,以锻炼学生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为目的。比起以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来说,老师爱教,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但是这些都会随着高二的结束戛然而止。并不是这种教学方法不好,而是路线不对,不是应试的路线。于是老师、学生只好忍痛割爱,不情愿地举起了应试教育与高考的大旗,向着胜利长征前行。
     尽管现在的考试制度不是很合理,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去抱怨,毕竟大家也要经历高考。如何提高自身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积累一些课外知识,做一个有心人。
     在现行教育制度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靠什么来充实自己的课外知识?只靠教师是不行的,有些教师的素质也不高。所以,我们只能靠自己。说白了,就是自救。
     北京二中 张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