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重奖高三教师:校园里的“一把火”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3-28

  日前某重点中学开大会,校长当场给2001届高三教师分发十万余元的“红包”,最多的七千余元。此事就像校园一把火,烧出了应试教育的种种矛盾纠葛。

  该校从1997年起本科上线连续四年低于50%。2000年10月,市里将校长、书记和一名副校长免职,任命新任书记兼校长。一位副市长要求新校长“严于管理,开拓创新”,一年“初见成效”,否则“就地免职”。新校长有压力,上任就修订《奖励方案》,希望重奖出勇夫。

  该方案第三部分“高考奖”规定:“根据学校确定的高考目标,设立目标奖。达到学校当年确定目标,任教高考文化科目教师每人奖励1500元,班级本科上线率达50%(文科班30%),班主任奖300元,语数外科目的教师各奖600元。理化生(政史地)科目老师各奖350元。超过指标上线人数学校按每生30元分别奖励每位任教高考文化科目教师,班级本科上线率超过50%(文科班30%)后,每增加一人,语数外科目教师每人奖100元,理化生(政史地)每人奖60元,班主任每人奖50元。没有完成目标不给奖励。教师所教科目的班级上本科的学生中该科没有达省平均分的,每生按语数外100元、理化生政史地60元核减目标奖中核减。”

  该方案还设“学科质量奖”,“其标准为高考人平分在全地区排列重点中学”第一二三名,人平奖励分别是600元、400元、200元;“突出成绩奖”,省、市文理状元,“该生高考文化科目任课教师、班主任”分别奖15000元、10000元,年级其他教师每人奖200元、100元;“英语省市状元按文理状元奖励的一半给予奖励。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每生按2000元奖励该班文化科目教师和班主任”;“根据当年情况确定艺术、体育高考的目标(包括保送生)”,“本科上线目标内每生400元,目标外每生另加200元”;“高考管理奖。高三年级年级组长另增发人平奖励的30%”。重奖兑现使一些骨干教师心里火辣辣。新高三加大了收费补课打题海战的力度,采取了留级、劝转学、劝自费留洋、活动变相保送等消化差生的有效措施,高二、高一已当作高三抓,周日整天成建制收费补课,周六整天以奥赛班名义收费补课,晚上以“补中”名义收费补课,有些班平日课外活动时间也成建制收费补课,订资料已无限制,少数教师还放开手脚为所教班级学生搞有偿“家教”。曾被传媒十多次曝光、省里通报、学校检讨多次的“三乱”、“加负”行为倍加红火。

  “红包”一发,硝烟四起,校长不得不公开解释:评价中学最过得硬的指标还是高考;高考出成绩,就有声誉,能招到学生,创造经济效益;抓高考,重奖高三,体现“多劳多得”,符合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

  但校长的解释并没有给教职工消火。非毕业班、非高考科目老师和其他职工心中有火。他们认为:学生考大学,各年级、各学科、各部门工作都得到位,功劳不能全归高三;高三老师每月结构工资比其他教职工高一倍以上;高三没有期中、期末考,只有月考、摸底考、模拟考,拿监考、阅卷费,节假日拿补课费,订资料拿回扣,一年人平逾万元,另有公款旅游,平日待遇高一截,没考好还发“红包”,差距越拉越大,当然令人不服;2000届高三一位老师说,2001年又扩招了,全省录取率上升了几个百分点,这一届上线率高几个百分点,不能说明考得好,奖金陡增五倍,太不公平;另一老师介绍,近年猛扩招,上线率却都低于没扩招的96届,很不应该;高校扩招后,重点校本科上线过70%的比比皆是,该校仍以50%为目标,很可怜,不论纵比横比,重奖都可笑;一位高二老师说,高一、高二上新课,天天备课改作业,高三上复习课,做题对答案,备课简单,轻松多了,收入却猛增,怪不得都争教高三。

  一些拿“红包”的高三老师也有火。有的质问未达50%目标的为何也重奖;有的抱怨班主任文理分科时没留住优生,赶走差生;有的声明接了同科老师进高三减工作量时丢掉的差班,不论怎么拼命,奖金还是少几千,命苦;有的责怪高三分班和高二文理分班搞名堂,老实人吃亏;有的指出,高考报名人数比毕业会考人数少了几十,有的成绩很差自费留洋去了,还有的花大钱变相保送了,名曰“本科单独提前录取”,班上有一两个这类学生,上线率就高几个百分点,没有的班就倒霉,按上线率和平均分奖,是在鼓励打发差生争夺优生,今后还有谁愿意接差班、教差生?

  初三老师火气最大。有的说,都是毕业班,应该一视同仁;有的说,高中优生来自初中,能考上大学,初中老师有苦劳,只奖高三,太不合理;还有的说,教初中还是教高中,是领导安排,只奖高三,更没人愿教初中了。

  高二某学生说,他刚从政治课本上学了点哲学,“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进考场的是学生,考得怎样主要取决于学生,老师教导很重要,但毕竟是外因,认为考分高低取决于老师,是形而上学的外因决定一切论。如果一半同学上线要重奖,那么另一半同学未上线是否要重罚?

  一位老教师认为:没本事又想挣大钱的老师,热衷加负收费补课打题海战,不该奖;教书育人有方的老师,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应该奖。但教师从事非物质性生产劳动,不好量化,不能像生产物质产品那样计酬发奖。由于主客观原因,不论哪个年级,各班学生都有差别,差班比好班难教,好老师可使差班转化,但要比好班考得好,还是难于上青天。重奖高三这把火,映照出狭隘的教育价值观,市场法则在学校的泛化,校园“三乱”更失控,使学生负担更沉重。

  另一位老教师指出:按学生成绩奖惩老师于法无据。原国家教委早有规定,不能以考试成绩作为奖惩学校、教师的唯一依据,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去掉“唯一”两字,规定“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依据。”该校却坚持按学生成绩评价教师,应试教育搞得热火朝天,这种做法值得反思。

  编后: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去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在一些地方就像有的同志形容的,‘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本文所反应的现象再次凸显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高考指挥棒仍然决定一切。据了解,依据升学率高低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现象绝非个别。这里有学校本身的问题,也有地方行政领导的问题。如果领导者的观念不更新,还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和陈旧的教育观念要求学校,那这个地方的教育怎么可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呢,素质教育怎么会有实质性的进展呢?由此可见,转变教育观念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更是各级领导者的迫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