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大学生同样面临素质教育的“补课”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4-01

     [编者按]

     本次讨论收到的来稿,大多集中对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展开议论。原因可能源于两点,一是本次讨论的话题是由孙维刚老师的事迹引出,也就自然地形成了引导;二是竞争最为激烈的高考,通常都被认为是导致应试教育的关键环节,也往往被认为是制约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大量来稿的议论,都可以看出这样的倾向。

     但是,从昨天编发的孙老师学生的来稿,到今天发表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许燕教授的文章,及清华大学组织的讨论,都提示我们,素质教育不是夹在高考重压下难以伸展的若干“课外活动”,而是一种科学、进步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将促进社会的进步,更将惠及每个受教育者的一生。

     完善素质教育的关键是人格教育

     ■我们的教育更看重理解性知识,而忽视了体验性教育。

     ■我们的素质教育不仅让学生用头脑去了解世界,也应该让他们用心灵去感悟世界。

     ■在人格教育中,我们强调的是利他取向的教育原则,这种教育原则是使孩子学会换位思维,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验他人的心理感受,从而产生助人行为,最终形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格特征。

     近期内,高密集型发生的大学生伤熊、烤狗、绑架、杀人等事件,使许多人经历了震惊、迷惑到思考的过程,也引发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大讨论。大家几乎把问题的根源聚焦在应试教育上,但是我们所实施的素质教育就很完善吗?当我们在指责教育体制和教师的时候,就没有想到社会和家庭也要承担教育的责任吗?

     我们的素质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受到关注了,各种素质教育措施也实施10多年了,为什么人们看不到它的效能与威力呢?这些学业优秀的学子为什么会情感冷漠?为什么会行为失控?为什么会心灵脆弱?这些人格缺陷与他们所具有的高知识层次不相匹配的根源在于缺乏人格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格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从知、情、意几个层面实施,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途径全方位地展开的。通过刘海洋等事件来反观我们的素质教育,不难看出其中令人深思与担忧之处。

     ■认知教育与  情感教育的失衡

     当我们在反思为什么刘海洋等这些具有高知识层次的大学生能做出残忍的行为时,听到更多的是对应试教育的抱怨。但在我们的教育改革中,也实施了许多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如“研究性学习”等,而这种教育改革多局限在认知教育层面上,情感性教育却很少。

     从知识的内容上划分,有理解性的知识,还有体验性的知识。我们的教育更看重理解性知识,如数理化等知识,而忽视了体验性教育。心理教育可以用体验性教育来实施。一所农村高中用“塌方实验”让学生体验在面临生死情境中的心理感受,在这个虚拟情境中,学生们用心体验到死亡的痛楚,许多同学将生的机会留给了别人,在对生死的讨论中许多同学流下了眼泪,气氛庄严而神圣。经过这一心理学经典性的情境实验后,这些学生的人际交往主动性加强了,心理开放性提高了,班级凝聚力增强了,能更好地应对高考压力(选自武汉刘汝明)。这种体验性教育是学生从感悟中去理解人生,提高心理素质。对于当前初一开设的心理教育来看,应该多以体验性教育形式来让学生感悟人生真谛,体验人间友情,这才是人格教育。如果心理教育像理解性知识一样,过于强调知识点,以考试来考查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就使学生感到心理教育停留于说教层面,而达不到人格教育的真正效果。我们的素质教育不仅让学生用头脑去了解世界,也应该让他们用心灵去感悟世界。

     ■自我取向与利他取向教育的偏差

     许多人无法理解刘海洋等大学生为什么会不考虑所伤害的对象而下此毒手。其实,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教师长期实施的是以学习或高考为轴心的教育导向,家庭中一切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教养方式,使孩子从小就习惯了自我中心式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一切以我为出发点,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不感谢别人对他的付出。这种自我取向的教育方式最终使孩子形成了自私、冷酷的人格特征。

     我们常会观察到孩子在看到别人痛苦时冷漠的表情,清淡地说句“这关我什么事”,然后走开。我们也常常听到父母抱怨孩子没良心,“孝子,孝子,不是儿子孝顺老子,而是老子孝顺儿子”。这种现象使孩子只知享受,不知给予,只知爱己,不知爱人。而家庭之外过于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也会使学生更看重自我价值与自我实力。一些大学生在对自身群体的心理剖析时,也坦然承认自我中心是大学生较为突出的人格弱点。

     在人格教育中,我们强调的是利他取向的教育原则,这种教育原则是使孩子学会换位思维,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验他人的心理感受,从而产生助人行为,最终形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格特征。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索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类最大的快乐是从关心别人的精神世界,从善于体察他人的不幸中产生,没有这种感受,就不可能有道德美。”因此,在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加强利他取向的教育导向。

     ■他控教育向自我教育转换的阻滞

     许多人发出疑问:为什么刘海洋、马晓明等大学生在泼熊、烤狗和杀人时,就没有前思后想?就没有考虑前因后果吗?这种行为失控的背后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些看似正常的大学生为什么做出了不正常的行为?其中主要的人格问题之一是自我调控能力差。从个体人格发展来看,是逐渐由以外控系统为主向以内控系统为主转化。父母、老师、同学等人对学生人格的控制作用属于外控系统,学生自身的调控能力属于内控系统。

     素质教育应该促使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不断提高,而不是阻碍其发展。刘海洋对母亲言听计从、百依百顺,没有自己的独立意识,没有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和思考,没有对自己行为的决定权,没有对自己行为后果负责的意识,最终导致自我调控能力的缺失。我们家长和教师不可能陪孩子走过他完整的人生之路,我们教孩子学走路,是为了让孩子能独立行走。人格教育也是如此,真正能够达到自我教育与自我调控的学生才是人格教育的目的。

     ■成功教育中挫折  教育内容的缺失

     刘海洋、马晓明都曾被老师和家长视为学习成功的榜样,然而他们最终成为人生的失败者。高度竞争化的现代社会,成功的价值被更加放大了。我们的教育也越来越多地强调如何获取成功,鼓励学生去争取成功,特别是把学习作为成败划分的惟一标准,高考定终身的制度更强化了这一“成功”的观念。虽然我们设立了三好生或多好生的评价指标,但这些软指标抵不上高考分数的硬指标。

     在我们的成功教育中,教育内容被简化和曲解了。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教育被忽略了,在孩子的心目中,只有对成功的期望,缺少对失败的准备。结果导致学生在学习成绩下降时,无法面对“失败”。马晓明在学业失败时,无法去应对挫折,惟一的成败标准又使他自认为别无选择,最终选择了杀死亲人以求解脱的做法。其实,成功教育体现了人格教育中人生观与人生价值的内容,教给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和应对方法,才是学生成功的法宝。我们不能让学生成为失败后的失败者,而应成为失败后的成功者。人格教育就是让学生知道“我们不可能永远成功”,但我们却要“从失败中走出来”。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功利性

     在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中,大学生为什么会如此冷漠,缺乏爱心?这也是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当就这一问题询问大学生时,他们确有他们的独到解释。“社会的功利性已经渗透到了学校与家庭”,父母和老师的爱是有条件的,孩子成为一些家长去实现自己没有实现愿望的工具,一些家长逼孩子去做他们不感兴趣的事,让孩子不明白这种爱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们。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老师的奖金挂钩,使学生怀疑老师对他们的辛勤付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学生。

     这些功利成分渗入到其中,让一些孩子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爱。当一个孩子体验不出什么是爱时,他也不知道去如何付出爱,也会在与亲人、朋友的交往中加入功利的成分,他们也很难体验到人间真情。现在的一些素质教育也被人为地加入了功利性的成分,音乐教育本身是陶冶情操的,但家长却将它作为孩子升学的附加条件,逼孩子弹琴,使一些孩子痛苦不堪,甚至砸琴,自伤手指。素质教育的原有目的已被这种功利观念所取代,走入了歧途。

     当我们看到大学生群体所出现的这些令人悲哀的事件时,我们不应是相互指责、相互推委。教育是全社会的职责,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都要有所反思,各尽其职。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许燕

     高校师生眼中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应克服急功近利

     我认为素质就是先天与后天因素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稳定的、潜在的、长期起作用的基本品质、基本观念、基本能力。根据这个定义,大学生、青年人才的素质教育的内容分为6个方面。我叫做合格的政治素质、科学的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

     具体来看,素质教育在高校的重点,我认为应该有几点。第一,在政治素质方面,应该加强理想激发的动力,理想、信念、立场、爱国主义,还有廉洁作风,这都是政治素质。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理想信念的激发,这一点弱化了,就容易出现信仰危机、思想混乱、淡化政治的现象。第二,合作精神在高校也应受到重视。大学生过分看重竞争,忽略了合作。这在心理素质方面最突出的是意志脆弱,承受能力降低。面对现实的适应性要有一个平衡的心态。开拓新路的主动性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不可能具有的。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可以激发学生心态的适应性、主动性。创造健康的学习氛围。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健康成长。

     具体到高等院校的素质建设,我认为重点是提出全员教育。也就是要动员学校的各种工作人员来投入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建设良好的学风和加强学校的素质教育,而现在路线的规定有片面性,现在只强调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这是比较片面的。应该侧重两个方面,一个是整顿官风,加强科学的管理。官风是指校内的大官小官是否秉公办事。执法公正才能起到管理育人的作用。所以学校校风的转变,必须从官做起。一个管理人员,一个学校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如果不是秉公办事,学校的校风好不了。学校学生和教师的素质会普遍下降。在录取、毕业、分配、派出、入党、评优这些问题上是不是秉公办事?是不是有章可循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就是校风的核心,这就是校风的根源。官风不正,教风也不会正,学风就一塌糊涂。素质教育也是这样。

     从学生的方面看,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提出学生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我很赞成。素质教育应该科学地进行研究和对待,不要把它当成口号,不要搞运动式的,不要搞刮风,应该持久、科学地进行。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

     刘书林

     我们的教育观念和心态要转变

     要搞好素质教育,就必须对国人的教育观念和心态进行科学的引导。

     那么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观念和心态是个什么样子呢?

     我们对教育的期望目标存在着缺陷。一方面,教育负载的现实功利性的期望太高,导致教育的功利性太强。就拿高考来说,除了一些想证明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真是这样吗?)而喜欢高考的同学之外,真正因为通过高考可以进入大学去深造而喜欢高考的人不知有几人欤?但我们又不得不喜欢高考,而且还得为之发愤努力,因为高考考得好,就可以进入名牌重点高校,然后就可能有一份舒适优越的工作、较高的薪水,就可能有宽敞的房子,就可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可能出人头地。城市的孩子多被家长逼着学,农村的孩子被家长和自己逼着,尤其是农村的孩子,要跳出“农门”,相对而言高考还是一条比较现实的路径。

     另一方面,现实功利性太强也罢,但我们却用一些华而不实、遥不可及的假大空的东西诱导学生前进,结果更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很被动,也更矛盾。其实我们的教育负载的对学生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塑造这一方面的期望目标恰恰是太少。这样的结果是学生本身被忽视,主体意识削弱,学习效率低下。就这样,我们还谈什么人的“全面发展”呢?

     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教育和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成功的关键也在于激发教学主体——学生的作用;而教育目标又是教育工作的依归。可是这样的教育期望目标,又怎能促进我们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呢?

     教育的重要性毋庸赘述。由于我们这种教育现状,素质教育对我们更是犹如灵魂和血液对于一个人那么重要。它应运而生,不仅仅是要改变原有的教育制度、教育模式、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着眼未来。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它强调夯实基础知识,拓宽知识口径,构建起可以适应终身教育和社会发展变化的知识网络等,总之,其目标和任务是十分艰巨的。所以我们要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在我们这种教育观念和心态的状况下,真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而要转变人们的观念和调整好心态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也正因为这样,陕西师大的郭祖仪教授才说:“向关注教育的各界人士普及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有关知识,应是科学关照的当务之急。”所以,一句话,我们的教育观念和心态要转变!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学生 张国栋

     专业细分导致学生被框得过死

     素质教育根子究竟在教师还是在体制?应该说这两方面都有,但是不完全。高校也做了很多的尝试,这里面存在一个教育观念的转化问题。

     要培养工科人才,但是不一定让学生上一样的课,课程的设置应该有所差别,方向不一定要求是规定得特别好的,应该是基础宽,淡化专业越分越细的弊端。现在高校的感觉是专业越来越细,但是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力越来越低,原因是把学生框得太死了。

     现在教育方式改成学分制,实际上这是对学生能力扩展的一种比较好的改革尝试,但是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学生的能力又不取决于在学校里学了多少门课,优秀率是多少。学了几门思想品德课,通过考试以后,成绩也不错,我们就断定这个学生思想品德也没有问题,事实不是这样的。应该放弃说教式的教育,更多地变成讨论式和切合实际话题的一种教育。

     我们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之所以遇到很大的阻力,并不是高校里的一部分教师不想搞素质教育,关键问题在于素质教育还有一个深厚的社会根源。我认为必须跳出传统的圈子,才能从更新的角度来审视素质教育。

     ■清华大学政治系2000级硕士 李树武

     素质教育是“个性教育”

     我认为,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个性教育。 v 在西方教育学上,瑞士的教育学家佩斯泰罗奇提出了人的个性教育是一个心理上的教育,提出了心理学的依据,这对人的教育本质是一个进一步的认识,对个性教育进一步深入的认识。我觉得,从这个历史发展来看,素质教育也就是个性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个全过程的教育。无论是中小学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需要素质教育。学校有素质拓展中心,就是为了大学生的素质拓展提供服务,对自然的改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只是需要纯粹的知识和技术,更需要人从思想到道德,到个性的全面的发展和发挥。

     ■清华大学政治系2001级 博士张瑜

     素质是人才的核心

     韦尔奇经济公司的老总说,他们用人有三种,有德有才这样的大胆重用。另外一种是有德,缺才的,继续培养,走走看。第三种就是有才无德,走人。在西方也提倡素质教育,包括美国的一些高等院校提倡有全球意识的人,有国际眼光的人。有人说人的财富不如人的知识,人的知识不如人的能力,人的能力不如人的素质,可见素质是支撑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灵魂所在。

     在素质教育的内容方面,很多人谈到要把智商和情商的内容加进去。作为一个学生来说,在学校学习阶段,学习和做学问,应该统一。素质教育不是能用物理的、化学的、数学的、经济的东西做的,但是社会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一个缺乏好的素养的人,可以说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很难找到新的“奶酪”的人。有了素质,不去创新,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以及创新思维结合在一起,仍然是不行的。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博士生 董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