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经济学院基础部3位老师总共带了500多名学生,据他们了解,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个学生正在犹豫中———一个是因为找到了一份银行的工作,一个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山东政法学院法律专业的几位女生,日前向天津一家招聘服务员的酒楼抛去了“绣球”,但她们并不甘心,她们说自己还有一线希望,那就是“专升本”。而她们的同学也大多都在为此做着准备。
山东工会干部学院今年有700余名高职生毕业,学生工作部郑部长告诉记者,学校的课程已结束,目前学生目的明确,分为两个阵营:成绩差的和部分家庭困难无力报考的同学在积极地找工作,成绩优秀的学生早就开始了“专升本”的准备。郑部长说学校也鼓励学生积极报考。此前,不断有学生及家长投书媒体,呼吁有关部门进一步拓宽“专升本”的渠道。今年,山东省教育厅对专升本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取消了全省统一考试,并将录取比例提高到20%,尽管如此,仍然无法满足专科(高职)生的愿望。种种迹象表明“专升本”似乎大有演变成第二次高考之势。
辛辛苦苦挤过了高考这座“独木桥”,为何又有这么多学生纷纷争着“专升本”?记者从学校招生办主任、老师、学生那里得到的答案都是:因为就业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仅普通专科学生报考“专升本”的愿望强烈,高职生尤其是一些本科院校的高职生更是将之视为最后的“就业”机会。一位机电专业的高职生对记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大学生就业难,专科生就业更难,高职生就业难上加难。”他在一个星期内辗转参加了4场人才交流会,处处碰壁。有一家企业上午还打出要专科以上学历的牌子,下午再去就换成了“本科”。
某学院99级计算机专业的两位学生干部告诉记者,他们所学的课程和本科差不多,老师也都是教本科的老师。“而且我们专科比本科学得更认真,但是没有人相信我们。”女生小高有些委屈地说。小伙子杨哲显得要洒脱一些,但他说应聘中有件事令他触动很大:一家位于济南高新科技市场的电脑公司要人,杨哲赶去了。公司经理问他:“会布线吗?会布网吗?”杨哲回答说:“不会,但我可以学。”经理笑了:“我们这儿连看门的都会,你学了3年的计算机都学了什么?”“这能完全怪我们吗?我们没有实践的机会。”杨哲告诉记者,上了3年的高职班,只在大二时有过短短的半个月实习时间。杨哲还告诉记者,他们开了一门计算机维修课,只能看着书本想像怎么修,老师说找几台旧机器给大家拆拆,可是后来也不了了之了。据了解,没有比较规范的课程设置,“双师型”教师缺乏,实习基地和实践时间不足,是高职教育中存在较普遍的问题。
一位教育界人士认为,本科院校尤其是一些较有影响力的重点院校招收的高职班,往往能吸引更多的人报考。但越是这样的学校,教师队伍越偏重理论研究型,高职向普通专科甚至本科靠拢的倾向也就越强。社会的发展固然需要高层次的研究人才,这类人才数量的增多,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并行的两条道上的两辆车,缺一不可。高职生争挤“专升本”的班车,一方面是因为有些高职教育尚且名难符实,此外也体现了人们重普通教育而轻职业教育的心理。在当前高职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形势下,学生和家长都希望能进一步拓宽“专升本”的渠道,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高职生都学而优则“本”的话,无疑是在两条道上并驾齐驱的两辆车最终又跑到一条道上了。“本科毕业以后也不好就业怎么办,又继续上研究生?”他说,有些国家高职也有研究生,我们的高职教育目前只开设到专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来肯定也会出现高职本科甚至研究生,但它与普通教育是有区别的。在目前这种情况下,高职生争考普通教育的本科虽有事出无奈的成分,但也说明,高职教育还不到位,观念更是急需更新。
山东经济学院招生办公室刘主任主张给普通专科学生更多的“升本”机会,因为专科本身就是压缩的本科,“给点水分就会膨胀”。而高职教育的出路是找回自己,社会人才的结构应该是立体化的,高职教育应该更加专业化,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特点,但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