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大学生成绩“下降”,改改考试?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4-09

      一到期末,大学校园的景象便与往日大不相同。早晨自习室前排队等待抢座的队伍,逶迤绵延,甚为壮观。晚上熄灯以后,不少学生还在点灯熬油,孜孜不倦,有的甚至彻夜不眠。大家这样用功,实在令人感动。

      缘何如此?原来期末考试在即。很多学生对大学的学习已达成共识:可以一学期不认真听课,也可以干脆不去上课,或养精蓄锐(睡觉)、或神泡(泡吧)神聊、或看碟、或逛街……但到了期末,却不可马虎,这一时段就是拼上老命,也要搏它一回。不少同学说,学习效率最高的时期非期末复习期间莫属。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原来平时成绩一般只占总评成绩的20%,最高的也就30%(笔者调查过好几个高校,都是这样),对总评的成绩影响不大;另一方面,有些老师所出的试卷敷衍了事,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多考“背功”(尤其是文科专业),而不能有效考查平时的学习情况。所以到了期末,学生狠背一把,考试照样通过,有的人成绩甚至比平时认真的学生还要高。期末考试过了,总评也基本上就过了,学分也不少一毫一厘。到了最后,毕业证、学位证照拿不误。

      这样的考试机制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只应付考试,而不去认真学习。那他们的能力怎么能提高,成绩怎么能不“稳步下降”呢?

      所以,笔者建议,考试能否有所改变,将平时成绩所占总评成绩的比例提高一些,提高到40%、50%甚至更高一点。这样,学生平时的到课情况、听讲情况、课堂反应情况、作业情况、思考情况等都会与平时成绩紧密挂钩,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高,则对总评的成绩影响加大,也就与学分挂钩了。有此一举,恐怕学生对平时的学习就应该心里有个数了吧!同时这样又淡化了应试,这不正是素质教育所期望的吗?

      当然,提高平时成绩,督促学生上课,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优化设置和老师的教学水平过关。

      但是有的同学会说,这样不是逼着大家都去上课吗,这不就限制了大家学习的自主性了吗?笔者认为不是这样。没错,大学与中学的不同就是,大学是要靠学生自学的。但是自学和上课并不冲突,它应该和课堂教育相辅相成。另一方面,扩大学生的自主权,也应有个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