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教授还是纯粹教授 学生已不再是纯粹学生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4-18

     在当今这个时代,在很多学子的心目当中,有着远比“高分”更具诱惑力的东西,有着远比导师训诫更有效的驱动力,这就是社会的需求与个人价值的实现。尽管这一目标与高分和训诫并不矛盾,但现代的学子们似乎更热衷于将自己的追求与实用和成效联系起来,更愿做一些自认为有价值的、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事情,对问题的理解以及对道路的选择也都带上了一点功利主义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讲,教授还是纯粹的教授,学生却已不再是纯粹的学生。

     作为一名也曾在象牙塔中生活过的人,回首这几年步入社会后经历的风风雨雨,我心中常有一种苦涩与无奈,或许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这种清晰而又不一定正确的感觉:

     一是学校里学的东西(确切地说是教的东西)太少了;二是假如能回到从前,我宁愿做个“坏”学生。

     记得当初读大学时我的“刻苦”在系里是出了名的。我坚信学生的天职是学习,“成绩好才是真的好”,因而钻研枯燥的课本几乎是我惟一的乐趣。除了专业课外,对于其他学科包括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综合技能等本属于学习中应做的事,在我眼里却都成了“不务正业”,尤其是对一些基本的处世之道一窍不通。而那些不爱啃书本但很活络的同学,虽然成绩“下降”了,其他方面(包括综合能力)却似乎“上升”了。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像我这样“标准”的学子最终也未能在学校里获得多少赏识和“实惠”。

     更可怕的还在后头,当我真正走入社会后,我发现自己仿佛是“浮出水面的鱼”,不知怎么呼吸了。我是学法律的,毕业后也从事了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法律工作要求的是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以及社交、协调、表达、应变等各方面的能力,甚至还要经常接触一些社会的阴暗面,而对于我这种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的人来说,很多事情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价值观了:

     自以为有着扎实的书本知识做资本,实际却比不上办公室里另一位毕业生那么能说会道,操作能力强,还能迅速悟出很多办案“技巧”……

     自以为“心底无私天地宽”,却根本不了解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处处碰壁……

     更令我无法理解的是,原本不屑一顾的跳舞、喝酒,甚至“谈过恋爱”,也都成了博得领导赏识的“强项”……

     实际上,随着后来自己的逐步成熟,现在回想一下,自己确实欠缺某些必要的社会常识以及起码的宽容和谦让,而自己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也确实与现实需要有点脱节。但我总觉得,倘若当初在学校里受教育时能够变换一下思路,将知识结构拓宽一点,与社会需要贴近一点,多请教、多领悟一些做人的道理(不排除某些做人的“技巧”),或者说,实际一点,也许步入社会后就会少走一些弯路,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事实上,这也是学校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