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注意到,在北京,“补课”主要是针对中学生的,而且已经向各类民办的专业“补课学校”集中。一些著名的“补课学校”的规模甚至超过了一所大的中学。
     那么这类“补校”里任课的教师为什么要补课?他们对于“补课”有什么看法呢?
     4月初,记者就这些问题暗访了几位“补课”教师。
    “补课学校”的教学方式
     北京的王老师在自己学校里教初三年级三个班的物理课,而且还带班主任,按说够忙的了。
     但他在周六的早晨,仍旧起来得比较早。原来他要去一所著名的“补课学校”上课,因为离那里稍有些远,也怕路上堵车耽误时间,所以就早一点儿去。
     这所规模比较大的“补校”,仅初三年级就有分散在几个教学点的十个教学班,一个班有四十多人。王老师负责其中两个班的物理课。他在周六一天,只需要上两节大课,一节课80分钟。
     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学校,重点校、非重点校的都有,当然他们的成绩在自己的学校里基本上都不算拔尖。
     王老师介绍,这些学生的起点很不相同,所以不大可能像正规课堂那样按部就班地讲课。为了更突出教学重点,“提纲挈领”地讲解一下概念以后,主要就是讲一些经典的或者有启发意义的例题。而这些也基本上是重复他自己的教案,只不过针对这里的学生做了适当的调整。
     “补校”的课程进度基本上都比学校快一两周,一方面是因为教学周期比正规学校短,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与学校完全同步甚至滞后的话,学生不会有兴趣听。
     在这里,课后当然也要留作业,往往是一两张篇子,但是强制性不如学校,更关键的是老师没有批改作业的任务。
     但如果学生有旷课或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该如何管理呢?
     王老师说,这所“补校”特地为每一个班级配备了班主任,负责监督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如果有问题,家长会及时得到通知。
     这些班主任基本上也是从周围的学校聘请的,但教学能力略差,或在自己的学校没有担任教学工作。
     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这所“补课学校”的管理也借鉴了学校的做法,要专门组织集体备课。而且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有各种评议,主要是参照学生的意见。
     照王老师的说法,既然已经提出教育市场化的目标,那么“补课”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而这所“补校”的管理和运营就非常的市场化,非常“到位”。“‘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在这里体现得特别好。”
     正因为如此,这所“补校”的名声也非常响,很多家长和学生都是慕名而来。这就产生了规模效应,虽然对每个学生每门课的收费也不是很贵,低于15元,但大规模的生源,保证了学校还是有足够的资金,能够请到好老师,甚至可以大大提高老师们的福利。
     记者通过别的渠道了解到,这所“补校”每年仅租借教室一项开销,就可以达到上百万。而学校也总会在假期,组织重点年级的补课老师到外面去游玩,国内当然不用说,甚至连东南亚、欧洲一些国家也可以去。对于绝大多数学校,这是根本无法想像的。
    对“补课”的不同看法
     不过,在这所“补校”里教课的老师对补课的看法也不完全一样。
     王老师认为,把课程适当地超前,能够起到使学生预习的效果。如果学生在这里吸收得比较好,再回到自己的学校里听老师用别的思路讲一遍,对于学生提高成绩自然会有帮助。
     当然,王老师也承认,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受益。对于平时比较踏实,会利用时间的学生来讲,肯定会有极大的收获;但是对于在自己学校里就厌学或者不认真的学生,在这里也学不到什么。“他要是不想学,你怎么逼他,往他脑子里灌,都没用。”
     尤其是一些孩子总觉得,在这里听过一遍了,在自己学校里就不认真听讲,那么他将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们这里这么短的教学周期是无法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的。我们只不过是正规的学校教学的补充。”
     而也在此学校讲课的一位高中物理老师却认为,如王老师所讲,那些能提高成绩的学生,其实不用补课,自己学习也可以达到效果。这种“补课”,在短时间内可能会让学生“尝到甜头”,但是从根本上来讲,不利于学生提高思维能力。而对那些连通过“补课”都不能提高成绩的学生,其实“补课”没有什么效果,不过是一种“安慰剂”,或者说是让老师们“当高级保姆,替家长看孩子”。
     一位从不补课的老教师则认为,“80分钟课讲一周的课,别说‘预习’,就是复习我也不会讲。那纯粹就是蒙人!”
     据在这里教化学的李老师讲,“补课”之所以这么兴盛,就是因为有这种“需求”,有这种市场。如果还有高考,“还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能力”,那么“补课”的现象就不可能被制止。如果改变了这种评价方式,“根本不用制止,它自己就会消失的。”
     别的老师也认为:“家长还是想让自己的孩子考上好学校的,所以,任何可能提高孩子成绩的手段,家长都会毫不犹豫地采用。而且,确实有些孩子的成绩通过补课得到了提高。毕竟聪明人是少数,其他的还是要‘笨鸟先飞’。”
     一位年轻教师用更简洁的方式向记者说明了为什么有“补课”现象的存在:“其实说白了,我们这些人就是‘文化打工仔’,老板和顾客有什么需求,我们就怎么做。”这种把学校比做“老板”,把家长和学生比做“顾客”的说法,可能不恰当,但是却可能非常符合实际。
    “补课”教师的生活
     那些认为“补课”对学生有好处的教师来补课,我们不难理解;但是认为“补课”不好的教师为什么也来补课呢?
     对此,不少老师都不愿深谈。
     王老师觉得在这里没有给学生批改作业的负担,而讲的又是自己非常熟悉的教学内容,这大大减少了教学的工作量,不会使老师在这里花费过多精力,以至于影响在自己学校里的教学工作。
     在这个基础上,更关键的是收入问题。在北京,如果一个月不能挣到2000元,“那简直没有办法活”。当然,“如果你只是为了吃喝,那么肯定能省好多。但是,你准会有些朋友,平常总要吃吃饭、喝喝酒;如果有急事,还要打出租车;碰到开销比较大的时候,比如说头疼脑热的,要没钱,总是个麻烦事”。
     据王老师透露,在自己的学校,他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2000元,但在这里,他挣的钱可比在学校多很多。据他自己讲,一般一个月能拿到3000元,而带班多的时候,他可以挣到4000多元。他所带的班级还不算多,那些周六和周日都去“补课”的教师,有些甚至一个月就能拿到一两万。当然,“要想达到那种境界,自己的名声也得够大,教师就是靠出名挣钱的”。
     “要想维持体面的生活,对于老师,就只能想办法在体制外挣钱。补课既然没有违背家长和学生的意愿,我们又的确付出了自己的劳动,当然就应该得到相应的报酬。”
     王老师好歹在北京还有家,有房子。另一位教高中物理的陈老师是大学刚毕业没两年的外地人,除了王老师提到的烦恼,他还要在北京买房子呢。
     陈老师这两年的确干得不错,学校和区里的奖拿了不少,所以如此年轻就可以进这所补课学校了。他动容地告诉记者:“这两年,我活得非常不容易!”
     而他刚刚结婚,小两口分居两处,不可能“等着房子从天上掉下来”。两家的老人又天天盼着抱孙子,所以两个人一合计,贷款买房了。
     这就是年轻老师的难处。根据现在的政策,教育部门不分房了,而是让教师到市场上去买房。可即使是经济适用房,分期付款每个月要交的钱也抵得上一个人的工资了。这还是远处的房子,陈老师的学校在二环以内,为了工作的方便也不可能到太远的地方买房,那么一个月至少要交3000元。这可比陈老师的工资还高。
     “人也不能不吃不喝守着房子活”,“补课”自然就成了陈老师维持家庭生计的必要手段。
     而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陈老师不仅要买房子,还要为孩子将来的教育存一些钱。身为老师的他非常明白,现在一个家庭最大的一笔花销实际上是孩子的教育投资。
     所以,陈老师不停地工作,即使是周六、周日,他也近乎连轴转,要跑3个“补校”。甚至上次老父亲来,他也没有工夫陪老人,基本上都是妻子忙里忙外地照顾。“没办法,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一出生就落后了。”
    结语
     看来,“补课”是两厢情愿的事情。家长是由于不了解学校教育,不认为补课会对孩子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又对孩子寄予了极大的期望;而在老师那里又是解决自己收入不足的好办法,那么“补课”现象的存在也就不难理解了。
     对于学生和家长,如果没有那么大的升学压力,自然也不会到课堂外去寻求提高成绩的办法,“补课”也自然会销声匿迹。
     而对于教育者,正如王老师所说,教师也是人,也有要过“体面生活”的需求。但是教师只能通过“补课”这样一种违背教学规律的“体制外”道路来达到目的,这似乎说明我们的教育制度还亟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