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难题有解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4-24

  作为“普九”巩固提高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势在必行。但怎样走好调整之路,一直是困扰各地的一个难题。河南省济源市承留镇的做法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作为“普九”巩固提高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势在必行。但此项改革复杂而又具体,涉及面广、牵扯人多,怎样走好调整之路,一直是困扰各地的一个难题。日前,记者赴河南省济源市承留镇采访,发现该镇的做法可行且富有成效,值得一些地方借鉴。

  调整工作光靠乡镇教办不行,必须要有乡党政领导的支持。承留镇面积为198.6平方公里,全镇有48个行政村、4.8万人口,调整前共有小学59所(其中中心校6所,成建制小学24所,教学点29个)、在校学生5627人。由于布局分散,教学点多,有的小学全校只有一座房、10多个学生,教师素质差,课程开不全,不少学生从来没上过体、音、美课。

  经摸底调查、科学规划,该镇决定,全镇设小学9所,分3年完成。2001年完成四、五年级并点任务,2002年完成三年级并点任务,2003年全部完成。

  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镇教育办公室一开始就明确了“合校并点工作必须要有镇党委、政府支持”这一指导思想。教办主任向镇党委、政府专题汇报《调整方案》,谈上级政策,说本镇实际,比并点前后利害,引起领导的重视。镇里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合校并点领导小组,镇政府把此项工作列入了与各村签订的目标责任书。随后,镇党委书记又带领各村村支书到邻近学校布局调整搞得好的乡镇参观学习,转变村干部的观念。镇党委还专门设立了合校并点接待室,由一名副书记做好群众上访咨询工作。

  调整工作硬来不行,必须争取家长与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撤校就是倒退,并点就是犯罪,小学出村是受罪,向外投资是浪费。”对合校并点工作,一开始有些群众想不通,编出了这样的顺口溜,甚至出现围攻、谩骂乡镇教办人员的现象。为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教办人员进村入户,召开村干部协调会、学生家长座谈会,宣讲合校并点的益处和学生交通、住宿等方面的安全保障措施;印发《告家长书》,发到每户人家手中。在参观了合校并点先进村的小学后,村民们发现,人家校园环境好,教师水平高,宿舍、食堂干净卫生,不但体、音、美有专任教师上课,而且开设了英语和微机课。通过比较,村民们马上找出了自己村小的差距和不足,开始同意让孩子出村上学了。

  有了严格而细致的管理,才能让学生留得住、学得好。小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差,镇教办就为定点校低年级学生配备专职生活教师,负责学生的吃住、就医及其他常规护理,晚饭后安排学生看电视或开展读书、猜谜语、讲故事等活动;夜晚,教师和学生们同住一室。此外,定点校学生食堂不承包、不赢利,每生每天伙食不超过1.5元,教办定期抽查饭菜质量,检查卫生。为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学校还加高了楼廊的栏杆,寝室后窗加了防护网,派教师轮流护送在家食宿的学生上学、放学。

  通过上述措施,目前,承留镇共撤掉教学点和成建制小学19所,撤并有四、五年级的学校24所,学校布局调整达到了“资源共享、规模办学、优化配置、减轻负担、提高质量”的目的,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群众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