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历史上的今天 清华学堂退款办学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4-28

     1911年4月29日,星期日,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办起的清华学堂开学,这便是“清华”历史的开端。

     后来,清华就把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校庆日,一直到今天。

     ■退款办学,带着国耻痕迹

     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本是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

     1900年(庚子年),德、英、法、美、俄、日、意、奥八个国家,组成“八国联军”,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打进了北京城。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侵略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中国要向侵略国缴付一笔骇人听闻的“战争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用39年(到1940年)付清,加上利息共计九亿八千二百多万两,美国从中分得三千二百多万两。其后,美国承认向中国索取的赔款“实属过多”,清政府驻美公使梁晟即反复交涉,美国应诺“退还”部分赔款,但规定这些钱(相当于现在的2亿美元)要用于选派学生赴美留学。人们称此举为“退款办学”。

     1909年6月,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1909至1911年,游美学务处先后选派了三批直接留美生,共180人,其中有梅贻琦、张子高、赵元任、胡适、张彭春、庄俊等。对于老罗斯福退款办学,清华早期毕业生梁实秋评价说:“意思是好的,但带着深刻的国耻”。可以想象,拿着不该给但不得不给最后又被人家退回来的赔款去人家那里读书,这种复杂的心理怎么说得清。这些早期留美学生带着五味杂陈的心情漂洋过海,他们沉默寡言,把复杂的心情化作苦读,成为大师。

     清华学堂带着浓郁的德国古典风格,在工字厅西边落成,清朝军机大臣那桐为之手书匾额。1911年4月29号,学堂里传来第一阵读书声,清华的历史从此发端。按照美国方式,清华校庆安排在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

     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1911年12月25日,溥仪皇帝宣布退位。为了消灭帝制时代留给清华的遗迹,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但办学方针依然照搬美国。清华学校还是一个普通的留美预备学校。学生到这里来,主要是念英文,然后念一些欧美的文化,学生在校学习8年,毕业后公费送美留学,进美国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

     1925年,清华设立了新制大学部,开始招收大学一年级学生,并创建了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曾在此任教。1928年8月,改建成“国立清华大学”。这一时期的清华学子有竺可桢、侯德榜、茅以升、金岳霖、吴糜、叶企孙、周培元、张钰哲、闻一多、潘光旦、马寅初、杨廷宝、梁思成、顾毓琇、贺麟、王力等。

     此后清华于1937年 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迁到昆明,更名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 迁回北京清华园复校;1952年 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现已逐步发展为理、工、文、法、管理和艺术、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水木湛清华

     清华园明朝时为一私家花园,清朝康熙年间成为圆明园的一部分,称熙春园,道光年间分为熙春园和近春园,咸丰年间改名为清华园。

     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游美学务处设在清华园“工字厅”,工字厅西行1公里,是圆明园,当年乾隆圣驾君临,转道工字厅后厦,发现这里山林变幻,环拢一泓清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于是,他提起御笔,题写了“水木清华”四字。“水木清华”出自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

     1915年,梁实秋考入清华。他把出西直门城楼直通清华园的路,描述为垂柳轻拂的夕阳古道,两边是纯粹的乡村景象,跟今天连接西城区和海淀区的那条快速路截然不同。

     季羡林1930年考入清华外文系,1934年毕业留德,在德国一住10年,直到1945年才回到北京。在清华国学大师陈寅恪推荐下,季羡林任教北大,创办东语系。但他还是惦念清华,他在《清华颂》里写道: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每当严冬初过,春的信息在清华园要比别的地方来得早,阳光也比别的地方多;当青草从融化的雪地里探出头,我们就知道春天已悄悄来了。过不了多久,满园就开满繁花,形成花山花海。再一转眼,就听到满园蝉声,荷香飘溢。等到蝉声消失,荷花凋零,红叶又代替了红花。待到红叶落尽,白雪渐飘,满园就成了银妆玉塑。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早在1911年,清华学堂初创时就提出“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清华学堂章程》)。

     在清华学生的记忆中,梁启超双目炯炯,走起路来昂首阔步。他那一口广东官话,声如洪钟。他情感丰富,记忆力超人,用手一敲秃脑壳,就能背出大段大段的诗词。有时候,他手舞足蹈,讲得口沫四溅,他的演讲不知鼓起了多少人的文学情思。

     1914年冬天,梁启超作《君子》为题的讲演,他用《周易》的卦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勉励学生,激励清华发愤图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他说: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后被铸入校徽,高悬于大礼堂的上方,成为清华的八字校训。

     (本文参考了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www.tsinghua..edu.cn提供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