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把教育搬上计算机就是教育信息化吗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5-08

    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专家与企业的对话

    对话人: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 王晓芜

    某教育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刘继军

    信息化教育应是可持续发展的,目前的状况是中小学一次性投资,没有应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安沙:据悉,去年北京市中小学信息资源库和教育信息骨干节点建设经费达2200万元,而中小学媒体传播中心专项经费达7000万元,加上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配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县实验经费和中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几项经费达1.35亿元;2001年2月,长城集团承担了成都市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将达到7.6亿元人民币,校园网将在5年之内基本覆盖全市的中小学校;6月,南宁市的教育信息化工程也正式启动,将投资1.6亿元,并在2003年实现全市中小学校校通……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2001年各省市的中小学校为此投入很大,两位如何看待校园网建设这个问题?

    王晓芜: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教育部要求,截至2001年,已有92%以上的高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到2005年,信息技术课将被设立为小学必修课。而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困难比较大,需要创造条件、转变观念以及得到社会各界资金和技术的大力支持。

    中小学是不是需要建“高速路”呢?我国有60多万所中小学校,分布在各个地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的情况下,校园网应该积极建设,但一定要因地制宜。各类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使用人员的基本情况及学校的实际承受能力来选择自己的校园网建设方案。并不是所有的中小学课堂教育都需要宽带、都需要连通Internet,凭借自身的综合能力能达到的信息化方案才是最理想的。

    宽带网络的问题的确会给学校使用网上教育资源带来很大的方便,但也不是有了足够的带宽,就可以真正做到远程教育资源的适时获取。我曾经到沿海某发达地区的学校考察,该学校建成了千兆网。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产生困难。我听了一节有关唐朝建筑的历史课,那堂课是关于唐朝建筑的,老师调用网上资源,从某网站上找到了唐朝建筑的演示课件。当时我看着表,老师足足用了8分钟,那张图片才只打开了一半。而坐在下面的孩子早都没有兴趣。

    刘继军:的确,各个学校在做校园网规划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不能仓促地上百兆、千兆网。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是不是学校真的需要实现视频点播等功能,要求校园网要有足够的带宽。校园网只有与外界连接起来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如果仅仅是将本校的几百台电脑用千兆网连接起来,而在校园网上可以使用的资源太少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只能是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而目前我们已经建成校园网的学校,实际使用情况是校园网的功能均没有得到良好地发挥。

    对于资金相对缺乏的学校,应该从数字化教室开始,分步实施。在分步实施的过程中,既完成了资金积累,同时也完成了对教师的培训,因为这两项工作都需要时间,不能一蹴而就。而对致力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厂商而言,应充分考虑到学校资金与技术方面的实际情况,使学校在软硬件上的投资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继承”,而不是在添置新设备时将原有的设备全盘否定。在软件方面,应提供可以在单机上运行的资源库及教育软件,而这些软件在网络上同样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在单机情况下可以提供更多的功能。

    因而,学校在接入互联网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网络带宽和硬件配置问题,而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不能只追求硬件方面的先进性,而应更多地在“软件”上做文章。

    王晓芜:“校校通”不等于“校校网站”或“校校网校”,中小学应突出Intranet的应用。将Intranet发挥到极致,应该可以满足中小学的需求。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条件和手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信息化陷入误区,有路、有车而无货,基础教育信息化现景尴尬

    安沙:去年11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并提出“校校通”的目标是要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虽然许多学校建成了校园网,并且购置了大量硬件设备,但“建网容易,用起来难”,网络利用率和效益都不高,硬件设备价格又逐年下降,造成设备的闲置和贬值。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开设计算机课程。

    王晓芜: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学校开电脑课,低年级利用画图板学画画、中年级学打字、高年级学习如何建立电子邮箱。学生很容易掌握,一个学生一节课最多建了8个当地169提供的50兆免费邮箱,占用了大量社会资源,而再上课就是10天以后的事了。学校交了网费、169提供了免费邮箱,但全国2亿多孩子,哪个网络服务商能受得了?信息化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使用PC,关键是要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意识,让学生通过信息化工具学习其他课程。

    刘继军:教育信息化是要时刻使用现代化手段来服务于教与学,而不是一周到电教室上两节课。目前,教育信息化试点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建校园网、一两个计算机教室等,这都是做给人参观的,投资大、实用效果却不好。将黑板变成投影机这种将传统教育搬上计算机的方式,只是对教育信息化机械的理解。教育信息化如同企业上ERP,必须对企业内部流程、结构进行重组,是新模式下的新管理方式,它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场革命。如果只是将教育信息化理解为为中小学生增加一门课程,那大可不必这么兴师动众。

    安沙:教育信息化有“路车货的说法”,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制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瓶颈是“货”,即资源匮乏。2001年教育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教育软件5000多部(套),通过评审的不足十分之一;而通过评审的软件中,又有一半是中小学老师自己制作的。教育软件出现这样的开发现状,原因何在?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王晓芜:你说的这个情况我也很清楚。这只是教育资源的一部分,即教学和应用软件,也是目前充斥市场最多的教育软件类型。这一部分市场需求巨大,但目前供给并不理想。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从事这类软件开发的多为大学中技术专家、教授或软件企业的开发人员。开发出的软件往往是训练、答疑式的,主要是围绕知识点、难题展开的教学,内容单一、雷同。另外,还有一些对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严肃性和思想性缺乏理解。工具型软件和网络环境软件这两类软件也是相对缺乏的。

    刘继军:作为软件公司,我们对此深有感触。中基公司在成立之初,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跑遍全国,参观了不少教育信息化实验区(全国共92个实验区)。目前,有一定硬件条件的学校不少,可并没什么合适、易用的软件在上面跑,最多有些资源库给个别有兴趣的老师来使用,还有大部分老师不会用。

    只有深入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特点,才能开发出符合课堂教学的软件产品。比如目前使用最多的教师备课及课堂教学软件,首先要使满足易学、易用的要求,使老师能够因为这一软件的使用而提高工作效率,使课堂讲授的内容更加生动,所讲授的知识更易于为学生接受;而不是老师的一大负担,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与研究这一软件的使用方法与技巧。中基公司在开发教师备课系统时除考虑易学、易用外,还考虑了学校教学与教师授课等众多因素,以确保我们开发出的软件能够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不是成为软件垃圾,造成各方面资源的巨大浪费。

    王晓芜:我个人不赞成那种围绕高考搞所谓“名师网校”。远程教育适合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在中小学中推广一般概念的“远程教育”似乎有些问题。对于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教育部也有改革的想法。开发资源主要依靠专家、教授来做,这是计划经济遗留的模式。从资源的角度说,资源没有最好,只有最多。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应该建立一种机制,用开放的心态欢迎各界参与,就像海绵一样充分吸收社会资源。另外,过去教育部对软件实行“评审制度”。由于厂商自主研发、自己邀请专家,对教育行业的需求把握不够,因此评审不易通过,这就造成了企业研发费用等各项开支的浪费。针对这一情况,将评审制度改成“监理制”,由双方专家共同从头商议,这样开发出的软件成功率高、适用性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目前,我国各个机构、各类学校都在这方面(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上)进行着有益的探索,但还没有形成普遍化的标准体系。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要实现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真正整合,而不是文本教材、教案、试题的简单电子化,这就要求资源库的建设要遵循科学的标准,而不是盲目开发。教育部成立“远程教育工程、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组,旨在致力于“车同轨”,即规范和制定相应的开发标准,例如统一基础教育软件的部分源数据,以便在更大范围进行资源的共享和交互。

    IT厂商逐梦基础教育信息化,企业利润追求和教育社会效益同床异梦

    安沙:中国2亿学生,按每10人一台计算机来算就是一个2000亿元的市场,这还不包括相应的网络、外设、软件等产品,而且要两年一更新,这是一个上万亿元的市场,也是中国最大的计算机市场。而目前,平均100名中小学生才有一台计算机。国家政策支持,加上市场潜力巨大,众PC厂商都看好教育这块蛋糕。如惠普推出“金手指”计划,即以简捷可靠的方式向商用客户提供全面的IT解决方案,教育行业便是这一计划的首批受益者;联想为教育信息化量身打造传奇电子教室,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清华紫光推出6520EC笔记本电脑,声称这是适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万元笔记本电脑;中基公司也为基础教育信息化量身定做了软、硬件产品……这些公司的介入是否会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王晓芜:去年,一些IT厂商角逐某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采购时,都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曾为学校提供过多少台PC,他们的产品是怎样为教育行业着想的。可当对方问了一句后,没有一家厂商站出来说一个字。那句话是,“你们有谁做过成功的教育信息化的样本,说出来我愿意自己掏钱去参观。”

    实际上,基础教育信息化普遍推广使用PC机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南方有一所中学是国内教育信息化做得比较好的,两三年的时间,投入了五六百万元资金,有PC五六百台。今年还打算再购置100台PC。该校有学生3600人,按现在的投入和发展速度,人手一台电脑何时能完成?这种投资是无底洞,看了让人心疼。教学终端以PC模式进入教室,普及成本太高。据称,国内某IT公司年生产能力400万台,如果让2亿多学生人手一机,需要至少50年的时间,还没有计算计算机的更新!

    普及信息化,资金是瓶颈,完全靠学校自己的力量来解决是很困难的,因为这会成为政府庞大的资金负担。有些地区的学校为信息化建设而向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但这不可能成为硬性规定强制执行,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地区。如果让中等家庭可以有条件负担得起信息终端设备,那么政府和学校才能有精力关照弱势群体。

    刘继军:中标教育领域的某一单,已经是众多PC厂商的一个宣传点。在IT厂商所有的教育行业解决方案中,PC厂商往往只是为推广其现有产品,对教与学的关照不够。中基曾经拿着自己的产品设计理念,希望和硬件生产厂商合作,可谈了无数个回合后,对方一再坚持推销自己的现有产品,或者采取捆绑销售的方式,对为教育量身定做更贴合的终端设备缺乏兴趣。我们当初拿6000万元注册软件公司时,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最大的软件企业,但现实情况逼得我们这个软件厂商“软硬兼施”。

    基础平台及网络设施的建设由学校负责,而学生使用的终端最好由学生自己来负担。终端所有权归学生,才能携带;否则学生离开学校,就脱离了信息化的环境,无法形成对信息的依赖。“中基新概念校园网系统”是在教育部立项的科研课题项目,这一项目旨在解决目前缺乏为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量身定做的产品的问题。这一项目的立项,得到了教育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中基公司的产品很快就会全面完成,并于近期面市。希望中基公司结合软硬件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资源管理平台的整体解决方案,能够解决目前困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为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提供根据其实际需求而量身定做的产品,使其用最少的钱做最多、最实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