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教育亮出信息化大旗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5-27

    当教育“遇”到信息化

    今年3月,笔者到重庆市忠县,采访使用香港博软(控股)有限公司产品BeTwin软件的忠县实验小学计算机教室样板工程。忠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其校校通工程2001年底刚刚起步。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这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还很落后,上网普及率不是很高。所以,当忠县实验小学开通校校通工程后,几乎每个小学生都深深地被信息化带来的新气象迷住,忘情地在电脑上涂啊,画啊,打字啊,上网啊。在孩子们的眼里,网络给他们打开了通往外面世界的另一扇窗户。

    当教育遇到信息化时,就会被信息化的魅力所“俘获”,即使如忠县这样的贫穷地区,也不例外。

    当教育“爱”上信息化

    记者去年年底在深圳罗湖中学参观时,感受到了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冲击力:通过三年时间的信息化建设,罗湖中学用三类中学的底子,在信息化教育上取得了很多重点中学都无法企及的成就。全国各地及英、美、德等国的教师或教育专家纷纷来罗湖中学参观交流,美联社也对罗湖中学的信息化教育做过报道。教育信息化使罗湖中学整个学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的心齐了,学生的笑声多了,家长的希望大了。

    三年信息化,罗湖中学显然已经“爱”上了教育信息化,他们因此而将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建设的规模。

    忠县实验小学和罗湖中学,一个是贫穷落后地区的学校,一个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一个是刚刚与信息化“邂逅”,一个是已经与信息化“缠绵”了三年。不过,二者的共同之处,就是都对教育信息化有着极大的热情。

    “蛋糕”很大 竞争激烈

    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校实施“校校通”工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2005年前,东部地区县级以上和中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的中小学都将上网;到2010年,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都能上网。

    按照目前华南12万多所中小学计算,如果每所学校在信息基础建设和网络构建上的投资是20万元,那么,5年内,华南将出现一个超过200亿元的庞大市场。而据CCID提供的数据,2001年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模仅为15.3亿元。

    今后两三年,将是华南地区“校校通”工程建设的高峰年。面对华南“蛋糕”的诱惑,来自北京、上海、香港及广州的IT英豪纷至沓来,为在教育市场上争得更多的份额展开激烈的角逐。

    IBM创始人老沃森说:“教育没有饱和点。”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天空下,于“校校通”的春风中,教育信息化大旗猎猎,IT业心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