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设施为教育信息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深圳市罗湖区共有公办学校51所,至今已全部建成不同规模的校园网,而且早在两年前就通过深圳市天威有线数据网宽带连接构成罗湖教育区域网,所有学校的所有计算机都可通过天威网访问国际互联网,访问罗湖区教育网络中心的资源库,实现了区内的“校校通”。该区也是深圳市进行教育信息化探索的重要试验基地,今天,让我们走进罗湖区教育网,来共同探索罗湖教育网的得与失。
    建个花钱少效果好的校园网
    罗湖区教育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付培之至今还记得,1999年,他们去广州考察当地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情况,当看到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不再使用“粉笔+黑板”上课,学生利用电脑进行学习时,他们心潮澎湃,深感信息化给现代教学带来的冲击,但他们得知该校为此投入了几百万的资金时,不禁产生疑问:有没有可能花较少的钱就能达到实用的效果呢?
    回到深圳后,罗湖区教育局领导交换了各自的看法,决定从罗湖区的实际出发,根据各校的网络及经济环境,长远规划、分步实施、以应用为核心,避免浪费,建设“好用、够用、实用”的网络及应用环境。为此,区教育局初步确立了自己的校园网建设思路:“建网、建库、建队伍,队伍先行;分层、分步、讲效益,效益第一”。就是要按这个思路,花最少的钱建最适用的校园网。罗湖区教育局确定了分三步来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
    校园网的第一期建设工程是从2000年开始的,当时主要是完善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以此作为学校信息化基础阵地。包括每所学校配备必要的硬件设备:2-3台百兆交换机、1台工作组级服务器,拥有全套多媒体制作设备的教师多媒体制作备课室,以及行政管理办公设备;布设150--200信息点,楼宇间架设千兆光纤主干线路,百兆交换到桌面,连接学校目前所有电脑,接入区域网、互联网,形成校园网核心框架。使用这个方案,每所学校前期只需投资40万元,而且扩展性极强,为将来升级作好准备。
    与此同时,原基础设备较好的几所学校也开始了第二期的校园网建设,主要是扩充千兆交换机、资源服务器等设备,使所有信息点交换到位;健全学校网络资源库及教学应用和管理应用平台;根据需要扩充各功能模块设备数量。至2000年9月,罗湖区共有28间学校完成了一、二期校园网,而每间只花费90万元,真正达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
    2001年,罗湖区正式进入第三期校园网工程建设阶段,目标是在3-5年内所有教室多媒体播放终端设备全部到位。
    “罗湖模式”打响华南
    建立校园网,最终是要实现“校校通”。单个学校教育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应用效益低、低水平重复劳动多,造成人力财力浪费;而且由于标准的不统一,账号体系的不一致,容易形成“信息孤岛”。
    为了破除“孤岛”,真正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为所有校园网提供丰富的应用资源和统一的区域网理念的信息交流平台,为全区性共建、共享和后续各项管理功能模块的开发奠定基础,罗湖区教育局开始考虑如何效率最优地建起教育区域网,使所有学校都接入国际互联网。
    2000年9月,罗湖区与深圳天威视讯合作,准备将区内所有学校都接入深圳有线电视天威数据网,构建成罗湖教育宽带区域网,此事却在教育系统内部引发了一场“碰撞”。
    当时,可供罗湖区教育局参考的有几种方案:一种是利用电信公司的接入方案,但该方案建设周期长,使用费高,光月租费用就高达9000元;另一种方案是建立无线网络,但建网成本太高,带宽限死10兆,兼容性不理想;还有一种是利用深圳有线电视台的“天威数据网”。
    天威数据网最大的缺点就是稳定性不够,由此还引发了一场争议。但从实际投资与长远发展来看,这是一个在应用初期过渡的一个最好方案。因为随着以后全市光纤宽带城域网的建成,网络应用环境成熟,一旦城域网使用费降低,罗湖区可以很容易的实现整体迁移到宽带光纤网上。
    接入天威数据还有一个好处是:每校接入设施投资仅4000元,而月使用费,每校每月600元,而且施工周期短,10兆带宽基本可满足初期应用。因此这个方案是几种选择中最经济实用的。深圳罗湖区最终还是选择了天威视讯的方案,在深圳市率先实现了区内的“宽带校园网校校通”,开始了“校校通”的实验。
    付培之说:“现在来看,在深圳市,我们区以运用宽带区域网已近两年,同时也成为国内颇具规模的宽带教育城域网。”罗湖教育区域网“宽带校校通”的构建模式被专家称为“罗湖模式”。
    罗湖经验值得深思
    在罗湖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区教育局也总结出不少经验与教训,对其他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罗湖区教育信息网的建立,真正实现了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首先是上层观念需要不断深入,这直接关系到教育信息化的前途。
    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单单是网络建设等技术层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机制上要与教育教学管理应用领域相结合,在机构上要与教研、科研、培训紧密联系,要充分认为到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意义深远的工程。
    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用于改革传统教学的完整、成熟的理论指导至今还未形成体系,大多数应用都处于初期低层次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缺乏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指导。而作为终端用户的学校科研意识不强,上级科研管理部门对这方面的重视不够。
    其次是软、硬件设备也存在众多不足。其中最典型的体现就是没有规范统一的标准。
    目前还没有详尽的信息化数据规范标准,技术参考标准、许多公司自定标准,市场混乱,容易误导学校。
    目前市场上几个大型资源库技术规范不统一,用户难以实现统一的检索。像学籍管理、人事管理、财物管理的规范数据标准、资源库、素材库建设等技术标准的建立已迫在眉睫。
    在软件上,由于客观原因,当时在规划中心网站和学校网站时,分开规划,由不同的公司合作开发,现在带来不少实际问题,如:用户信息不能及时同步,学校界面应用与中心集成不理想等。
    在应用层次上,目前由教育督导机构执行的对学校的等级评估制度中信息化指标的评估不科学,只有硬件建设指标的评估,不重视软件和应用水平的评估,容易误导学校重硬轻软。导致现在许多学校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信息技术掌握良好的学科骨干教师数量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