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舆论不帮忙 这个教员该怎么当?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5-13

     当代媒体对学校事件制造的舆论倾向,有时很不利于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学生评议教师制度有利亦有弊,一旦积弊成俗,就会消溶师道———师道不宜削弱。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嗟夫,师道之不存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可见中国历史上有过失去师道的教训。“文革”中不也有教师变成“臭老九”的现象吗?学生评议教师制,一经媒体宣传鼓动,从小学到大学就会一哄而起,都要实行学生评议老师的大民主了。有的地方已从舆论转化成制度,教师的优劣、升降、任免,都要看学生及家长的满意率高低了。当年是分儿,分儿,学生的命根儿,老师的命根儿;如今是评议,评议,学生的负担,老师的负担。

     教育实践是依时间、地点、条件而千变万化的,教学活动就更加灵活多样。一地一校的经验,往往会变成异地异校的教训。把舆论转化成规章制度,以不变应万变,必然扼杀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多样性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某些论者不是喜欢以美国学校为例吗?其实,美国学校里并没有实行学生评议老师的“大民主”。OU大学一教授对博士生毕业的语文成绩把关特严,学生贬称其为“老巫婆”。就是这位“老巫婆”逼得学生苦学,才能通过她的学科考试。咱们拿出学生评议老师的绝招,各级学校被学生评议成的“老巫婆”大概都得“下课”吧?道怎能尊,师哪敢严?

     请看两则消息。今年4月15日《大河报》报道,信阳市浉河二中8名初二学生集体离校出走,原因是“前一天没按时交作业,当天又没按要求把家长叫到学校。老师让他们回去叫家长。他们离校后就没了踪影”。之前媒体的舆论导向:学生出走,就追究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这很像孩子一哭,家长就怨保姆,哭就成了孩子的战术武器,保姆只能“哄”或“惯”,怎敢“管”与“教”呢?某老师说,她的班上很有几个被家长“宠”顽皮的学生,有一个还说:“她管我,我就跑,吓死她!”她呢,很担心这些学生评议,往往是这些学生最喜欢议论老师。

     4月23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南昌市豫章中学17岁的高三学生余斌沉迷网络,猝死于辉荣网吧。同日的新华社电讯说,余斌的父母悲愤地向社会发出“三问”,第一问就是:“学校对学生的监管为什么如此粗放?”这一问,学校可能会推给教师回答,他们怎么说呢?

     一个是“管”出了事,一个是“不管”出了事,如追究法律责任,都得教师兜着走。这两件事有因果关系吗?这两件事暗含着发展评议制和放弃监管互相转化的因素吗?

     美国的小学里,有校规、班规,学生犯一条,表册上就画一杠。画4杠,取消其当天课间的室外游戏;画5杠,取消其当日课余时间的文体游戏。某访问学者的儿子,吃杠多了,被逐出学校两天。回校后打架,被送到校长室,请双方家长谈判解决,被咬伤的一方要进行艾滋病毒检测,咬人一方就要花钱检查。美国教师对中国孩子要求特低,但成绩不好,不许参加学校考试,更不能进入“天才儿童”行列。把这些“特殊照顾”当成美国教育全貌,实在是浮光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