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谁最早运用了“填鸭式教育”这个比喻的。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我一直都在读书,仔细想想读书的滋味与吃饭是不能比的。读书是要吃苦的,有时很苦,而且吃的苦头还很大。但是没有办法,书是必读的,不仅仅读,还“啃”。在大学读书尤其能体现懂一分是一分,不懂也不管,先“啃”到肚子里再说,这种感觉是不是胜似“填鸭”?这样“啃”了下去,有什么用处呢?一本书到了肚子里,有个轮廓和大意,至少知道它在说些什么,即使是谬论,在读时简直连批评的能力都没有,但既入我腹,便是我之所藏。等到过了些日子,自己的见解较为成熟,也有了较为清晰的思想脉络。再来回想这部大著,那么它是精微之作,或是混帐之书,便可分辨一二。所谓“苦读”,即是这种情状,和点起了洋蜡烛吃晚饭的“情调”岂非大不相同?
    这个时候我又想起了我读《三字经》,当时也是被父母以“填鸭”的方式填到我肚子里的,现在我很感谢当时我老爸老妈的“填鸭”式教育,虽然我对“三字经”很不感冒,但是到了现在我就喜欢了。
    至于现在学校里教的数、理、化、生,不管你有没有兴趣,“死记”也要记,非“硬”填不可,否则会变成未来社会的新白痴。至少,先不要理会什么“填鸭”不“填鸭”,该啃的就一定要“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