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题(单选题):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该题的正确选项是C。考生答题失误大多是选择了B或D。原因有两个:一是没有很好地理解题意。题干上所说的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是指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不同观点和自相矛盾,而不是指这种差异和矛盾推动唯心主义的发展。二是没有很好地理解,在哲学史中唯物主义是在与唯心主义的不断斗争中得到发展的,而不是两者的融合促使事物的发展。因此,当唯心主义自身出现矛盾时,唯物主义就可以利用它们的矛盾来发展自己。
第6题(单选题):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A.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该题的正确选项是D。考生答题失误是大多是选择了B。原因是没有搞清楚资本循环和周转所研究的重点问题是什么。资本循环研究的重点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采取哪些职能形式,根据不同的职能形式,把资本划分为不同形态。资本周转研究的重点是资本运动的速度,根据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于是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而不是资本采取的形式。明确了上述关系,看到题干中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就只能与资本循环中的不同职能相联系。
第19题(多选题):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D.电脑是物化了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E.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D。考生答题失误主要是多选了A。原因是没有搞清楚人脑与电脑的本质区别。电脑是根据人们设计的程序进行运动的,它本身不能进行独立的思维,这是电脑与人脑的本质区别,因而电脑不可能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当然,电脑具有的特性可以为人脑服务,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电脑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运用,都是在人的控制下进行的,这与人们参与实践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不存在电脑进行实践活动的问题。电脑战胜人脑是客观事实,但这说明的是,人们为电脑编制的程序优于一般人的头脑思维,所以,电脑战胜人脑,实质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第20题(多选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发展的新现象有A.垄断资本跨部门发展B.大型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加剧C.私人垄断资本加速向国家垄断转变D.垄断取代了竞争E.跨国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该题的正确选项是A、B、C、E。考生答题失误多是少选了A,或者多选了D。原因是对战后垄断发展的新现象没有很好地把握。二次大战后,垄断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垄断突破了行业的限制,发展成为跨部门的大型混合联合企业。但是,垄断的发展并没有消除竞争,也不可能取代竞争,而是使竞争更加激烈,垄断改变的只是竞争的形式,使竞争具有了新的特点,垄断始终是和竞争并存。
第22题(多选题):无产阶级专政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形式,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人民民主专政的A.领导力量是工人阶级B.历史使命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C.政体是多党合作制度D.国家结构是单一制E.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该题的正确选项是A、B、E。考生答题失误大多是多选了C和D,少选了B。原因是对人民民主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性质没有很好地把握。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家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之所以说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是因为两者的性质是相同的。具体体现在A、B、E三个方面。多党合作制度是属于政体,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不是一个范畴。国家结构是单一制,指的是国家的构成形式,与国家制度也不是同一个概念。
第32题(辨析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该题的答案要点有两部分:第一,必须正确区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社会所经历的不同发展时期,即土地改革完成之前的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时期;第二,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特点,指出不同的主要矛盾,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之间的矛盾。土地改革完成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考生答题失误主要表现在:没有准确地划分建国后我国社会发展所经历的不同时期,因而也就不能准确地区分在不同的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不同的。大多数考生只是笼统地讲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或者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都是不确切的。
第33题(论述题):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
该题的答案要点有两大部分:一是从理论上说明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应该从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两方面进行论述。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的特点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联系实际论述坚持实践标准的重大现实意义。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和框框的束缚,真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不断探索和创造,把改革推向前进;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使改革不断完善。考生答题失误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没有把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联系起来进行论述,这就不能从理论上说清楚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因此,检验其是否达到了一致,必须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联系起来加以对照,这是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自身都办不到的。而实践的特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进行对照,从而成为确定主观认识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在论述现实意义时,没有根据题目要求,紧紧扣住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的重大意义来分析,而是很抽象地谈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从深化改革的角度来看,坚持实践标准的意义主要在于:从思想观念上说,意义在于更好地确立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改革实际来看,意义在于大胆探索和创新,创造各种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新形式,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从发展和完善来看,意义在于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使我们的各项制度不断趋于完善。
三、答题失误的两点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对各种题型的答题失误分析,考生答题失误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一是对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关系没有牢固地把握,从而造成选择错误、辨析缺乏针对性、论述抓不住重点。研究生政治科目入学考试的命题原则是注重考核考生对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的掌握和运用。因此,试题中的很大部分都是需要考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运用来回答的。如果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关系没有很好地掌握,在回答选择题时,就不能准确地排除干扰项,选择正确项,而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猜题。当然,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误。在回答辨析题时,就不能判断题目所给的观点是正确还是错误,或者是不全面的,这样,整个分析也就缺乏针对性,不能清晰地把问题的对错或不全面分析透彻。理科第32题考生的答题失误较典型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在回答论述题时,就不能从理论上分析、阐明、论述所要说明的问题,整个答题显得没有理论色彩,没有理论内容。这样的答题是很难得分的。
二是审题不仔细,没有确切地把握住题目的意思,从而造成答题抓不住重点,或者是答非所问。准确地审题是答题的前提,审题失误必然导致答题的偏差。在选择题、辨析题中,有相当部分的题目是以某一观点的形式出现的,因此,首先要很好地理解题目,仔细分析题目。当然,在审题过程中出现失误,与基本理论的把握也有关系,但更主要的是由审题不仔细造成的。所以,由于审题的失误而造成的答题失误,往往会使考生产生更大的遗憾。这种失误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因而应该引起考生的重视。
对答题失误的分析,目的在于在今后的答题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失误,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措施是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关系上下功夫。牢固地把握了基本理论,就能够在答题过程中准确选择、正确判断、深入分析、系统论述、运用自如,从而取得理想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