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费振刚(北京大学文科教材指导委员会主任):老教材评价作品,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在思想评价上比较狭隘,特别是强调阶级斗争。
严家炎(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于60年代初,定稿于1978年,有的内容现在看来思想还不够解放。比如对胡适的评价、对胡风的评价。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以前我们对非左翼文学有误区,现在有些教材又朝相反的方向发展。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80年代的文科教材都或多或少有一点儿“文革”的影子。现代文学史中对“文革”十年间的文学还没有一个系统的论述。世界文学史还是以政治史替代专业史。
■历史:
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近代史教材,近年据说出版过数百种,
但大都是反帝反封建、阶级斗争的内容,而不太注意近代思想、文化多方面的发展。
因此教材就变得干瘪。这几年来有所变化,文化史、社会史的领域开拓了,但这还
不足以改变传统的研究模式。
■哲学:
周桂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80年代初编的哲学教材质量最差,多数内容都是60年代的东西,经过“文革”又加上了很多极左的思想。比如《中国哲学史稿》是在80年代初编的,现在看来,其中学术界公认的错误就非常多。但是还有一些学生在读这本教材。
■数学、物理:
白光义(清华大学教务处教材委员会副主任):现在的计算机的相应科学技术对离散数学的要求特别高,但一般的教材却没有反映这一变化。尽管这些年来这种教材出了200至300种,但体系雷同基本上是前苏联体系的翻版。20世纪讨论的物理基础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应出几本量子理论来解释基本的物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