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首先应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第一是知识与能力目标。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如,阅读教学,旧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新课标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有阅读量阅读速度方面的要求,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这是旧大纲所没有的。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总目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第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旧大纲的目标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
其次,我们应该学习如何整合三维目标。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中。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现在的课堂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现在的教学同以往的教学已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以往,我们总是高高在上,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乱说乱动,手要怎么放,脚要怎么摆,于是,学生看上去是乖乖的,很“听话”,可事实上,他们真的觉得舒服吗?真的用心听吗?往往效果适得其反。我们现在就应该敢于让学生“插嘴”,敢于让学生“选择最自然的姿势坐着听课”,敢于……无数个“敢于”给学生带去的是舒适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带去的是更高的听课效率。其次,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有的教师往往觉得讲一句“你真好!”“你真棒!”就是已经表扬过了?其实,学生早已不满足于这种千篇一律的表扬,作为教师,应该对孩子付出最真心的赞扬。应该根据他的表现,恰当地实事求是地进行赞扬,这才是真正的站在平等的立场上,给予他真正应得的赞扬。第三,教师应培养学生正确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给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感,这是当今教学中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现在的学生由于家庭的原因,自私自利,责任心几乎没有,所以,如何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是我们新时期教师的新的使命。第四,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要想打动学生,要想吸引学生的视线,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知道他们喜欢什么,看什么书,玩什么玩具,想要的是什么,不然,学生还怎么被你吸引过来?
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比如,语文的实践活动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习作教学,我们仍然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
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了教学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过程与方法。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应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学生答问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兴趣的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可用表示赞赏或用委婉的批评给予评价。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倾向,即使是错误的,老师也不要压制,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想,然后给予疏导。实践证明,只有多元的教学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才有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是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其实,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我的一些所思所得也还很肤浅,有时,甚至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还有待于日后更多的推敲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