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者(来源):骞海    发布时间:2006-11-29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全体人民处于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状态。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实践。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和谐社会有着不同的诠释。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孔子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公认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黄金律。儒家将以为主的道德原则制度化,使之成为可操作的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的作用就是通过人和来实现社会和谐,这便是礼之用,和为贵。以此达到人与社会和谐。其一,政治和谐。行王道以德治国以仁施政。其二,经济和谐。反对富者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两极分化现象,认为这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其三,文化和谐。发扬中国文化的一统多元性。一统性在于大中华需一个能兼容并蓄的主导意识形态,多元性在于各种思想能在此基础上相互糅合。从先秦诸子百家始,经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至清代朴学,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各种学派与民间信仰交流激荡成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以儒治国、以道养身、以佛养心,正是和而不同内在精神的体现。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基于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再认识。任何和谐社会都是一个拥有巨大凝聚力的社会,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得到全民族的广泛认同。
   
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党理念成熟的标志,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基本完成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因为其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即斗争哲学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只是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根据具体情况而产生的阶段性表现。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来就是马克思的毕生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和理论归宿。在新世纪里,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已重新认识到共产主义在追求人和社会全面发展方面的现实价值。如果说世界新社会主义运动是试图在对西方工业文明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实现超越的话,那么中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现在所有社会主义运动的借鉴和超越,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孔子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公认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黄金律。儒家将以为主的道德原则制度化,使之成为可操作的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的作用就是通过人和来实现社会和谐,这便是礼之用,和为贵。以此达到人与社会和谐。其一,政治和谐。行王道以德治国以仁施政。其二,经济和谐。反对富者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两极分化现象,认为这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其三,文化和谐。发扬中国文化的一统多元性。一统性在于大中华需一个能兼容并蓄的主导意识形态,多元性在于各种思想能在此基础上相互糅合。从先秦诸子百家始,经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至清代朴学,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各种学派与民间信仰交流激荡成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以儒治国、以道养身、以佛养心,正是和而不同内在精神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家各派都有自己向往的和谐社会模式,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儒家描述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理想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经数千年来各种思想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出的和谐共生理想,已成为以为核心,兼顾多元、和谐有序、包容开放的一套哲学伦理体系。汤因比曾说,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营垒,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基于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再认识。任何和谐社会都是一个拥有巨大凝聚力的社会,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得到全民族的广泛认同。因此说,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和谐、和睦、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家和万事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基本特性,在今天追求和平发展的世界体系中,仍具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基于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再认识。任何和谐社会都是一个拥有巨大凝聚力的社会,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得到全民族的广泛认同。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