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我国中小学的价值取向是影响素质教育…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1-17

  我国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振兴中华,根系教育的良好风气已逐渐被社会所认识和重视。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呼吁适用人才难寻,家长呼吁有证无工作,学生呼吁课业沉重、学而无用,教师呼吁教育要改革,学校呼吁评价要科学,政府呼吁多方要理解、多方要支持等等的呼声,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巨大成就,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重要时刻,又使我国的教育面临着举步维艰的两难境地。

  社会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社会需要大学生,家长则望子成大学生,各级政府则关注着本地区的高考送多少大学生作为评价教育部门和学校以及回报人民的唯一依据。中小学夹在其中,忙于应试,失去了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职业道德,其结果:一则使“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大行其道;二则蔑杀了学生的“灵气”;三则人才市场虚假繁荣,可用人才凤毛麟角;五则直接导致家长——学校——政府——学生——老师之间的矛盾急剧恶化,影响了干群关系,给社会带来新的不安定因素。

  需求决定供给,供给决定生产,这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基本规律。推进素质教育,是政府根据社会需求对学校提出的总要求,学校的任务是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劳动者,理当在定位和价值取向上把社会需求放在第一位(最高的,绝对的第一位),并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各种关系,才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发挥学校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社会需求决定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办学模式。社会的即时需求和预期需求表现在对劳动者的素质构成上。政府应根据实际和社会的发展趋势,通过对社会的即时需求和预期需求进行调查,并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指导性的文件,规范、指导和约束学校的办学行为;学校则应根据政府和社会的导引,把满足社会需求作为评价自身价值的重要依据和最高标准,切实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其次,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建议是改进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家长和学生根据成才的素质要求和愿望,及时通过有效途径与学校或老师取得一致的看法,帮助学校和老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从而使学校最大限度地满足家长和学生要求,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增长才干,健康成长。那种离开社会需求的负责或忽视家长、学生意见的办学都是极端错误的,是不负责的表现!

  再次,学生的发展后劲(主要指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依据。其表现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构成上,表现在学生身体健康的程度上,表现在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上。其外在的、一个直观的标准就是该校的学生被社会所接纳的程度和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以及人数的多少。以中小学毕业生的升学考试分数来评判一所学校或一个教师的水平显然是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必然会导致短期行为和“应试教育”的滋生和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中小学在价值取向上必须摆正位置,找准发力点,同时,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必须形成合力,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