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说,这种被称为“一页开卷”的考试形式在北美一些国家很流行。“我们考试不是考记忆,而是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况且,学生总结这张纸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总结,等于把厚厚的书读薄了。”
清华大学的考试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今年更是加大了改革力度。从本学期开始,学校鼓励老师尝试用没有标准答案的试题,在同学中引起了极好的反响。
清华教务处副处长汪蕙说,清华尝试考试改革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同时她也坦言,目前的力度还不够,闭卷考试还是占了很大比例,而且考试改革对老师的水平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要有一定的水平才能把题目出得既深入,又有灵活性。
清华的考试改革,老师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计算流体力学专业的黄东涛老师,采取的是40分的试题属于有标准答案的传统类型试题,另外60分的试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并且是开卷。前者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没有标准答案的试题则主要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的能力,没有对错,只有好与不好的区别。
人文学院的刘美荀老师是教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刘老师在考试中尝试了论文答辩的形式。几个学生自由组成一个小组,期末对开学时任选的题目进行答辩。刘老师出的题目如“在科技转化成生产力的过程中,我国农村的现状如何”等等,均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同学们很感兴趣。一个学期,同学们忙着查文献、做社会调查,不少人深入农村和企业,获取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考试时,老师和其他同学都是“答辩委员会”的成员,对他们的论文提问题,给他们打分。同学们说,通过自己的深入调查,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比光是背深刻多了。
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对考试改革叫好。在清华的网上,就曾出现过“大字报”:“打倒范钦珊!”范钦珊是清华力学系的老师,在工程力学的考试中,范老师采取了免考制。每班推荐5个平时学习好的学生参加为免考生设置的特别面试。范老师让这些学生每人抽一个问题,准备10分钟后,根据所给的例子作系统阐述。今年共有25个学生通过了这样的特别面试,获得了免试的资格。范老师说:“这是为了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散型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学生,两分钟就能把问题阐述清楚。”
另外,在正常的期末考卷中,范老师也做了大胆的尝试,出了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如: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力学模型,然后设计一个试验来证明你的力学模型是正确的。由于范老师出的题大多是在书上找不到答案的,也给一些善于死读书的学生制造了难题,于是就出现了前面的一幕。
据了解,清华的考试改革只是其教育改革中的一部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改革考试就是改革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还沿袭习惯模式,考试改革也改不好。范老师说,其实考试的改革首先是在考老师。他花了两天的时间才拟出了考卷的草稿。他说,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思维和教学观念。“老师要引导思维,不要代替思维,更不要窒息思维。学生要积极思维,不要被动思维,更不要拒绝思维。这才是考试的目的,也是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