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这些担忧和想法的背后,却有一些并不科学的认识。在这里,我们想根据自己多年来研究中国儿童认知发展的心得,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一.减轻学习负担不等于降低学习质量
不少家长认为,学习没有什么捷径,就得靠勤学苦练、熟能生巧,简单地说,就是只有多做作业才会学习好,所以,学习负担不重不行。可以说,这种认识是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一些观念一脉相承的。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木午磨成针”,所谓“笨鸟先飞”、“勤能补拙”,都在宣扬勤学苦练的神话。抱着这样的认识,反对减轻学习负担就不足为奇。
遗憾的是,古人劝学和励志的言论并不代表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果我们迷信这种古老的言论,而把当代心理学和教育学有关儿童学习的研究成果丢在一边,不采用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就会误入歧途,耽误孩子的前程。
研究表明,中国儿童的学习方式强调记忆和重复练习,而不注重理解和探索。这种学习把知识看作是神圣的、不可质疑的,对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产生了相当消极的影响。它使儿童形成了一种所谓的认知保守性,变得刻板、被动、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一些研究者发现,中国儿童在创造性测验上的得分比同龄的美国儿童低。这些研究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事实:熟不一定能生巧,半生不熟的死记硬背反而生笨。机械的重复练习可以提高某一方面的技能,但是并不能保证整体能力的提升,更不能促进创新能力的增强。
当然,对练习和作业不能一概否定。据我们了解,现在中小学布置的作业中,高水平的作业太少,而低水平的作业太多。所谓高水平的作业,是能够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为后续学习做必要准备的作业;而低水平的作业是指简单的抄写演算,重复劳动。不少老师留作业,并没有经过科学的思考和设计,只是想当然地认为:熟能生巧,多多益善。一些老师甚至用无聊的作业来惩罚学生。这种低水平的作业不仅不能提高学习质量,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灭学生的灵性,妨碍学生的身心健康。
从教育部的通知来看,目前减负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减少这种低水平作业,还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能够更主动地探索知识,更全面地发展自己。
二.今天的学习成绩不等于明天的事业成就
对于减负,家长最大的担忧是怕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并进而影响孩子明天的成就。在“一考定终身”的体制没有根本改革之前,家长的这种心态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在今天的中国,对分数的重要性绝对不能低估。
但是,如果眼光放长远一点,我们可以说,要为将来的事业发展做准备,远远不是考试得高分那么简单。学习成绩好,不等于智能高,更不等于将来事业成功。相反,如果过分强调学习成绩,可能反而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削弱他们将来的竞争力。让人痛心的是,一些学业成绩优异的“神童”,如果用全面的智力发展(尤其是创造力的发展)和身心健康来衡量,可能是适应不良的“病儿”。不少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感到学习压力难以承受,一些学生甚至存在或重或轻的心理问题,乃到有学生痛苦地呼吁:“别让我累死在起跑线上。”我们不禁要问,对一个儿童来说,为了学习成绩出众,付出这样的代价是不是得不偿失?在这样的心态下,他们将来能够适应社会,取得成功吗?减轻学习负担,就是要纠正过分注重学习成绩的偏向,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他们将来的成功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三.刻苦学习不等于痛苦学习
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有不少劝学的名篇名句,告诫青少年要刻苦努力地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类的谚语,“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故事,就是如此。对此,一些人产生了一种误解,以为学习必须是一件苦差事。持有这种误解的人,肯定会反对减轻学习负担。
但是,我们认为,古人强调苦学,主要是指体力上的劳苦,不是指精神上的痛苦。学习虽然有时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是绝对不应该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艰苦是指学习时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所以,学生应该具有勤奋、刻苦的精神。但是,这种刻苦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学生应该从中感受到求知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越学越有劲,才能坚持下去,收到好的成效。如果学习变成了一个让学生精神上痛苦、心理上厌恶的过程,那么,它就变成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摧残,这样的苦学只有消极作用。据了解,不少课外补习和作业恰恰是让学生感到痛苦、厌烦甚至厌恶的内容,一些家长和老师不是在引导孩子刻苦地学习,而是在强迫孩子痛苦地学习。这样一来,学习负担就变成了精神负担,对孩子的危害更加严重。这样的负担非减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