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教授说,我国的高校基本上是严进宽出的模式。很少有人念完了书却得不到学位。对此,学生本人和社会都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及承受力。在这种情况下,在高校就会有人混文凭。在制度建设上也给这种“混文凭”造成了可乘之机。作为学位审查第一层的答辩委员会,出于人情常常会违心地做出赞成论文通过的决定。如果有意见,也是私下里向上反映,以至于矛盾上交到学位委员会。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授告诉记者,一般来说,答辩委员会的成员是由学生的导师出面邀请组成的。“原来还规定过必须有外校教授参加,后来放宽到外系,现在全是本系教授也行。其实,无论需不需要外校教授都一样。我出面邀请当然找平时和我关系好的,所以答辩委员会不通过学生论文的非常少。到了系一级的分学位委员会,是由系里的知名教授组成。大家都是一个系里的同事,甚至还有坐一个办公室的,总会给导师点儿面子。真好意思拉下脸来给同事的学生投反对票的也不多。最后就到了校学位委员会。校学位委员会是由各系的知名教授组成,严格来说好像是外行,但是不是外行就挑不出内行的毛病?我看也不尽然。而且没有了同事和人情关系,反而能够公正地做出判断。”这位教授坦言他就曾经为了同事的面子高抬贵手过。
北京大学学位办公室主任曹在礼不无忧虑地说,国外的高校是宽进严出,能获得博士学位很难。而我们现在拿学位太容易,只要你该上的课上了,该做的论文做了。按照我们传统的说法,好像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怎么也不能让人家白念。很少有人考虑你的学术水平是否达到了要求。我担心我们的学位在国际上贬值,会更得不到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