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论坛:忧思“忧思”(1)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2-07

1997年《北京文学》编发了《中学语文教学手记》等一组文章, 1998年,《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结集面世,今年4月26日,《中国青 年报》又在《冰点﹒专题》专刊中以整版篇幅发表了《三位大学教 授(实为钱理群﹑童庆炳﹑王尚文﹑孙绍振四位)评1998年语文高考 试卷》。语文教学作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新闻价值一再飙升。我是 中学文教师,教语文是我终生的职业,这一再的热点自然引起我的 关注与思考。

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很多语文课乏味低效,中学毕业生 的语文水平很不遂人意,这是事实。至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则 说法不一。有责备教材陈旧的,有指斥教法僵化的,有归罪考试桎 梏的,有痛骂“工具说"的;当然,也有很多身在一线的语文教师, 包括笔者在内,认为语文课乏味低效的病根在于缺少一个标准和体 系——一个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严密而科学的课程标准和教学体 系。

也许有人会问,在教学的诸多要件中,关键不是教师吗?是的, 是教师,无论何种教材,何种考试,都需要教师依据学生认知实际 作出合理的处置。科学的课程标准和教学体系则能够指导和规范教 师的教学,使其能够发挥关键作用。众所周知,一位师范院校数学 系、物理系的毕业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中学的教学工作, 因为,学科有它们各自的学科体系。一个中文系毕业生可没那么运 气。他在大学学的语法体系、文学史体系的专业知识,他所熟知的 文章拆解分析法,与学生对母语的认知实际并不一致。他们往往需 要深入到教学,深入到学生中去若干年,才能积累经验,摸索到一 些规律。全国几十种语文报刊,稍加浏览,便可知道,并不是所有 的中学语文教师都在照本宣科,徜徉题海。当然,那样的教师毕竟 不少。怪谁呢?大学没有教会他——合格的中文系毕业生不是合格 的中学语文教师。中文系也无奈——它没有深入到中学生群体里, 也没有中学语文教学体系的现成资料。

没有的东西要靠我们去建设,很多语文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也进行 着这项光荣而艰难的建设工作。在科学的课程标准和教学体系形成 之前,更多的语文教师也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进行着符合中学 生认知实际的改革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对语文教学产生忧思是正 常的,我们对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不尽如意,忧思是绵绵永恒的。 健康的忧思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它应是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 它应是有益于改革,有益于建设的。

是否符合,是否有益,需要在平和的气氛中,进行民主的讨论, 才能做出判断,决定取舍。而眼下的某些“忧思”,却另当别论。

按理说,“忧思”中提出的很多问题是可以有益的讨论的。对 问题的认识也可以在共同切磋中深入下去,乃至接近问题的本质与 关键。让我们且举《中学语文教学手记》中的若干例子探讨一下。

“首先是教材陈旧、落后”——教材陈旧与否, 不能简单以年代论定。脱离时代背景去品评一篇作品是不公允的。 有人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实际上,如果没有科学的标准, 就不可能构建真正的人文性教材。一时间,众口纷纭谈“人文”, 而这“人文”又被赋予了五花八门的内涵。有的认为“人文”即道 德;有人认为“人文”乃文学;有的认为“人文”是思想教育;有 的将“人文”与政治连线挂钩,而这政治又左、右异端。试想,若 连“人文”为何物尚不清楚,并且连“当代生活”尚不能认识,幻 想那种“反映当代社会生活、议论精辟、文字精彩”的“人 文”教材,又有多少现实意义呢?简单几句就断定教材“陈旧、平 庸”,不由使人们忆起杜甫“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的名句。

《雨中登泰山》“写景有堆砌罗列之嫌,太‘死’、太实, 缺乏意境和神韵”——李健吾先生的这篇散文雄浑厚重,正 如泰山的风貌意蕴。凡登过泰山的人,瞻仰过巉岩上层层叠叠的磨 崖石刻,抚摸过经石峪坪上水漫的大字,都不会否认这一点。若要 轻灵飘逸的文字,应当去描摹钴鉧潭西的小丘,去勾勒大观园迎门的 “曲径通幽”假山石。

《雨中登泰山》有这样一道思考题:“作者下笔是样点雨 的?收笔又是怎样点雨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加下划线的 这问句,我敢断言此文作者李健吾先生是肯定答不上来 的。而且,任何一作家在写作时都绝不会考虑这样的问 题,换言之,只有自己是毫无写作经验的人才会想得出这样荒唐可笑的 问题。”-这也太武断了吧?先勾销李健吾,再推及所有作家。 你不同意吗?那么,你便是那种“毫无写作经验的人”。李健吾先生已 经作古,幸好他的文字还在。在他的《我和〈雨中登泰山〉》一文中具 体介绍了自己构思、选材和谋篇的经过。文中说:“文章的主题精神就 在写‘雨’与泰山的关系。”如此看来,开头和结尾怎样“点雨”,这 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吗?换言之,若李健吾先生连与主题精神密切相关 的这一点都没想好就贸然动笔,那才是怪事。《手记》开头点明“走出 H中学”的大门,“我的教师生涯也许就此结束了”;结尾又再次点明 “我不知道我将来会不会再去当教师”,难道不是谋篇的结果?《忧思录》 一书中《我的教育梦——代序》开头描写“梦”,结尾祈愿我的‘教育梦’ 能梦想成真!”难道也不是谋篇的结果?“从古到令”的“名篇佳作”, 那些精妙的开篇点题和收篇点睛,绝不都是妙手偶得;当然,我们也不认 为《手记》和《代序》的作者一定是“毫无写作经验的人”。

“朱自清《背影>后面有一道善于课文理解的练习题:联系上文, 揣摩下边的句子的含义,选择正确答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 太聪明了!( )A、因自己聪明而沾沾自喜。B、反语,悔恨自己太笨。 C、恨自己未能体会父母的深情。D、觉得自己聪明过头了。”“这种题目 扼杀了“无数少年的生机和灵气!”——综观四个选项:A、是错 误的理解,B、D、是表层的理解:“联系上文”揣摩句意,只有C最恰切。 作者那种“缅怀”中的“苦涩”与“悔恨”也全容含在C中。四个选项不只 有对错之分,而且还有优劣、深浅之别:不只考查了结论,而且包含着对 思考过程的考查。教师完全可以根据选择的取向辨明学生思维的层次,给 予针对性的指导。这分明是一道很有训练价值的好题目。当然,根据不同 的检测需要,也可以改换题干,或转换为多项选择题。即使主观作答,大 致也只能分为ABCD四个方面,难道就可以囫囵了断,全对了之吗?那样培 养的究竟是“生机和灵气”,还是“含混与荒芜”呢?

“还有比滥调更误人子弟的判断题,如:A、描写梅雨谭的绿, 观察点是梅雨潭。( )‘标准答案’是‘梅雨潭边’,因此,这道题是‘ 错’的。D、最后通过想象把梅雨潭的美提高到了神妙的高度。( )‘ 标准答案’是‘把梅雨潭的绿的美……’,因此上题也是‘错’的。 我不知道这样的题目,除了出题者,还有没有第二个人能做‘正确’?” ——这又太绝对了吧?《绿》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单就语文报刊上发表的 评论文章,宏观的、微观的都有,总不下百篇吧?观察点是“潭”,还是 “潭边”?描摹与讴歌的对象究竟是“潭”,还是“绿”?既不是个支节问题, 也不是个故弄玄虚的问题,只要有起码的阅读习惯,只要能定下心来,本是 不难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基础,第二个问题更涉及到全文的思想感情。优秀 的语文教师自会以此为契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那种认为“只是苦 了当学生的,除了绞尽脑汁,努力去捉摸出题者的思路和死记硬背之外,似乎 别无他法”的教师,还是应虚心一些,多学习一点为好。

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例举。平心而论,《手记》的作用,作为教龄不足一年 的中学语文教师,能以“忧思”之怀想到语文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本是相当难能 可贵的。可惜,“思而不学则殆”,缺少必要的学习与请教,这一步就迈上了另 一条路。当然对我的辩驳,也会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大家本可以研讨、争论,即 使不能形成共识,也会共同深化对语文教学改革的认识。可惜,《手记》作者没 有这点心术,没有这种目的。动不动就指责“烦琐、怪异、刁钻”,斥做“歪点 子”、“歪题”,一派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架势,全无建设意见。我们本也在 为语言教学的现状忧思、实干,现在不禁再添一重忧思:《手记》作者,究竟是 要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呢,还是要在这一领域掀起一场文化“革命”? (款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