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有一个本硕连读的文史哲基地班。1996年,这个基地班招生时,北京的生源都是保送的,外地的生源是高分考过来的。可4年一过,竟然有多一半的学生不准备继续读硕士课程,都去忙着找工作了。据一位同学讲:“在这个专业读下去没什么意思,不如找工作好好干几年,过几年换个专业再读个学位更好。”但据记者所知,今年北京市本科毕业生比较多,趋向供大于求。而这位同学放着能读的硕士学位不读,逆潮流而上,去找工作,这是为什么?
这位同学说:“能读研当然好,但是,现在想找个好工作,研究生、本科生一样难。关键在寻找机会,如果能有机会到自己心仪的单位工作,至少文科生都会去工作,而推迟读研的时间。”
但是如果没有好工作给这位同学做,那他会怎么样呢?他无奈地说:“那就只好回去读研,看看3年后情况如何。”
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的一位女同学已被保送上本系,她说:“对我们这个专业,本科工作实在难找,研究生相对好找。但是,如果有好工作,比方说一些知名国际企业,我当然去。研究生虽然好,但好工作更难求。像我们有些同学保送到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去,虽有个研究生的学历,但3年后就能找上一个好工作吗?”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认为,如果把受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来分析,这一现象是容易得到理解的。应届大学生要进一步接受教育,既要估算投资成本,又要将其与读研后的预期收入加上找工作的“风险几率”进行比较,目前来看,计划外读研的要付出相当数量的学费,加上生活和学习费用,这种被称之为“直接成本”的费用,是受教育者不得不考虑的首项内容;还有就是“机会成本”,要继续读研,就不能工作,而工作则是有收入的,如果个人认为预期收入大于成本,那么就会继续攻读学位。目前总的来说,由于各类单位大幅度减员,就业形势严峻,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除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外,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迫使很多人报考研究生。总体而言,有相当多的应届生,还是愿意读研的,特别是愿意读计划内的研究生。这也是今年研究生扩招的一个大背景。
■先到社会上占个“坑”,
几年后再读研,是条两全之策?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一位女同学则认为,读研、读博就为了学习知识吗?恐怕许多人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吧!如果是这样,既然本科毕业时能找到一个好工作,那么研博阶段可以等到工作几年之后再读嘛。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一位男同学说:“我可不读研了,得赶快去找个有发展的公司工作,或者找合适的伙伴一起创业。我们这个专业在工作中学习比较好。”
曾湘泉教授认为,这两位同学的想法其实更多的是与自身专业在市场未来前景的不良预期有关,即个人认为现在读研成本要大于预期收入。特别是目前一些冷门专业的研究生在市场上求职不易,相对而言,如果他们能马上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抉择。
中国政法大学的一位考研的男同学说:“别的专业我不知道,但我们学法律的学历越高就越好,到哪儿找工作,人家都先问是不是研究生。拿这回国家公务员招考来说,有些部委直接公布只招研究生。对我们这个专业,学历就是敲门砖。”
看来,根据专业的不同,读研的急缓也不同。
而且不同的专业对学历的要求也不相同,法律专业需要人本身具备全面的法律知识,去应对工作中的问题;计算机专业则是时刻都在求新求变的学科,在学校内学得再好,学历再高,到工作时也可能要从新开始,因而对学历的要求也就不那么严格了。
与现在一本科毕业生拿读研垫底相对比,一些在职的人却跑到学校里去读研究生。王先生在一家日本公司工作了两年,现在正想着找家大学读个学位。他说,如果有些大学生能在本科毕业时找到一个好工作,不妨先试着干干。然后再想读个什么学位,因为在22、23岁一个人很难确定自己想要做的,不妨在工作中寻找方向。所以一些同学想找不到好工作再去读研的想法也可以理解。
曾湘泉教授则说:“今天读研的机会已大大增加,各类大学所办的“先易后难”(即只要有学士学位,工作3年后就可以在职就读)班大幅度增加,加上在校生扩招,因此应当说,对这些基础功底好的应届生,工作找到后将来也不愁读研,无非是在职读研而已。这也说明,教育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也在变化。而问题在于除热门专业对本科有较大的需求外,大部分专业,特别是冷门专业的本科生找工作的难度还是很大的。”
因此,奉劝大家对读研的机会不要轻易放弃,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又放弃了这个机会,成本也是很高的。特别是对计划内的研究生而言,其放弃读研的机会成本就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