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学校给的自由,学生要不要?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4-11

  近日,北京市第五中学制定了一条新规定:单科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不上课、不考试。这一消息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兴趣。尽管这一新规定尚在报请主管部门批准的过程中,各方的意见与看法已有不少——

  近日,北京市第五中学规定,有特长的学生经过自愿申请,学校批准后可以不进教室听某一门学科必修课,并可以不参加单元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本版3月29日曾作报道)。

  A是高一年级某班的班长,他很干脆地说:“我早就想免修英语了。初三时我就学习了高一的英语,现在有时听课觉得没劲就走了,可以更合理地安排时间。”同班的学习委员B则表示自己不会考虑申请免修。“我觉得自己能力还不够。”但她也认为这一规定对某些同学是合适的:“他们已经学会了书上的内容,老师讲课时他们也没听课,就在下面做别的作业。与其这样,还不如让他们自由安排呢。”另一个班的化学尖子生C考虑得更细致一些,他认为到底要不要免修,一方面得看任课老师,有的老师讲课注重启发思路,这样的课就可以听;有的老师注重细节,如果自己能掌握就可以不听。另一方面要看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如果习惯跟着老师走,自学能力不够强的就最好不要免修。

  家长异口同声地反对这项新制度。一位优等生的爷爷奶奶都是老教育工作者,他们都不同意这一新举措。“再聪明的孩子也得上课,没人管束怎么行!”他们说,“十几岁的孩子正贪玩,又有惰性,不上课没作业,他就看电视看个没完,这样对孩子没好处。”这位学生的爷爷还提出疑问:“这样做是不是太极端了?”另一位尖子生的父亲说:“我们家孩子倒是挺自觉挺刻苦的,但我怀疑她有没有这个自学能力。孩子终究才是高中生,正是打基础的阶段,要跟老师上课才行。自学到大学再说吧。她要有那精神头,可以去参加提高班啦什么的,这个我们倒鼓励。”A的母亲也明确表示不赞成。“孩子学习一直挺拔尖儿的,我们对他的要求也挺高。但要是让他自己学,他未必有那么强的自觉性。而且这样一来,他觉得和别的同学不一样了,容易翘尾巴。学习就像跑步一样,还是大家你追我赶的好。”

  一位高中化学老师估计有这样能力的学生很少。一位语文老师则说:“学校想搞,学生还不一定想搞呢!”问到原因,这位老师欲言又止。

  学校希望通过免去学生的频繁应试之苦,把对这些尖子生的“减负”工作落到实处。老师和家长却普遍认为不考试对学生,哪怕是最优秀的学生参加高考都没好处。学生A和C都认为,适当参加一些考试是必要的。考试也是一种学习的手段,即使不上课,也要参加一些考试。高三(1)班是尖子生免修免考的试点班,该班的D从高二起免修数学,但他说自己是大考都参加,小考就只看看试卷。实际上,王超和另外几位免修的同学从高三下学期开始,还是回到课堂上参加复习了。他的一位没有免修的同学说:“高考还在那儿摆着呢,不能完全撒手。高考有它自己的出题思路和答题规范,有时候会做题不一定能得分,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常练习,才能对高考答题的格式、步骤比较熟悉。”

  五中的陈副校长是这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他也已经看到了实施这一新制度将遇到的种种困难:“老师不热心,家长不放心,学生不敢尝试。”但这位教育学博士仍认为这一新制度值得努力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