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几乎可以肯定瞿先生并未亲临“报告会”,因为主讲人绝不仅仅是他在文中所讲的“两个高考状元”,而是6个不同身份的北大学生。其中有被评为“北大学术希望之星”的学术尖子,有优秀的学生干部,有即将留学法国的大四学生,还有对素质教育颇有研究的硕士生。报告的内容也并非是什么“应试经验”,我们当然也讲了些“高考期间心理调节”一类的话题,但主要内容不在这上边,而是讲自己如何处理学校里的人际关系、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扩大知识面、如何参加社会活动这些绝对“素质教育”的内容。我们也特别强调了“减负”,对于面临着沉重的升学压力的中学生,我们回顾了自己当初是怎样冲出“题海”,怎样劳逸结合,又怎样自我“减压”的。从参加报告会的上万名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反应来看,我们讲的东西是得到了认同的,我们也绝不敢胡说八道,作践了“素质教育”这样的题目。
瞿先生认为把高考“状元”拉出来讲素质教育是“滑稽”,这一点我不能同意。我不知道瞿先生认识多少“状元”,又如何得出这些人不配谈素质教育只配讲“高考秘诀”的结论。我所在的北京大学每年都要招入数十名“状元”,1999年还把这些“状元”的大幅彩照放在三角地橱窗向全校展示,这种事发生在以培养高素质人才闻名的北大,似乎不能是“滑稽”吧!就我自己所认识的十几位“状元”来说,他们也绝对不是人们想象的“书呆子”、“题疯子”,他们通过高考取得了荣誉,但这能与“应试教育”划等号吗?
我和瞿先生一样,非常反感社会上某些人炒作高考“状元”的作法,但我倒以为这比炒作明星有意义多了。“捧杀”固然可恶,但如果把“状元”与素质教育视为水火不容,这样的“骂杀”亦不可取。照此逻辑,高考高分尽是“应试教育”的宠儿,北大清华都挤满了年轻的“考试专家”,岂非笑话?高考确实有弊端,要改革,但我认为,不能把它和素质教育割裂开来,否则是不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