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座谈会的主题是请学生从他们的角度谈对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重要讲话的认识,减负的问题、素质教育的问题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同学们谈到他们内心的许多痛苦、矛盾、与家长的冲突、抗争,不由得使人对素质教育的问题深思再三。
静安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许迪妮是个带3条杠的初二女学生,她说不久前14岁生日时收到的一份珍贵的礼物――父亲亲笔写的一封生日贺信对她触动很大。“我本来挺高兴的,可是越读到后来心里越觉得沉重,心理压力特别大。爸爸说,你已经14岁了,应该懂得要好好读书,只有好好读书,才能考上好中学;只有考上好中学,才能考上好大学;只有考上了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只有找到好工作,才能有好生活。”
活泼、开朗的小迪妮把两手一摊:“以我现在的成绩我肯定考不上重点中学,我也不认为我的长处在埋头读书得高分,我有许多其他方面的能力,但我爸爸只指给我读书这一条路,我有什么办法呢?”
不少家长的期望决不仅是让孩子进一所比较的好大学。长在知识分子家庭的孙佳捷,时常感到有一块石头压在心里:“父母眼里的目标就是复旦、交大,他们认为,只有给你定一个高的标准,你才会去努力。可是我觉得我的学习成绩真的没有那么好,也不可能有那么好,万一考不上那怎么办呢?”她的父母肯定不知道,个子高高的女儿,实在支撑不起这凝聚着爱心的巨大期望,所谓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首先和最主要的是来自父母给予的心理压力。
今年国家的高考政策有了很大的松动,年龄放宽了,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也允许报考高等学校了。一些同学有心想设计自己未来之路――根据自己的兴趣先考一所职业学校,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甚至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去大学深造。但是他们突然发现,原本属于他们选择的权利被家长替代了,因为旧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根深蒂固,而且家长和老师之间特别容易沟通,意见是惊人的一致。
即将参加中考的陈家良同学谈起学校最近召开的一次家长会:“家长和老师都认为高中高于中专、技校,不管孩子的学习属于哪一个层次,无论如何都要进高中,这无形中给我们学生增加了压力。尽管老师口头上说应该量力而行,但练习量还是增加了。减负的精神下来后,学校的压力减少了,家长还在买卷子;外面补课减少了,家教却很繁荣,几乎每门功课都要请家教,课余的时间都被关起门来搞家教。”
向群中学初二学生赵巍同学幽默地说:“老师和家长要让我们做的功课像山一样高,我们这些现代愚公是挖不完的。”
学生们说,素质教育给了我们活动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可是家长们认为要考一个好的学校,惟一的途径是看更多的书,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解决。在这样的认识之下,孩子们的许多正当权利被家长无情地剥夺了:不能看电视,不能踢足球,不能自愿去参加一些社区的公益活动……
上海市第一中学学生顾振昊提起不久前的一件事还感到脸红:“那天我出外参加一次集体活动,一进门就让每人填答一份时事问卷,可是很多题我根本答不出来。因为我们很长时间只读书本上的那些知识,不看电视,不看报纸,那一刻我真是惭愧极了!”
一次小小的座谈会,给我们一个强烈的印象:尽管江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已是家喻户晓,尽管减轻学生负担,加强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尽管承认人的多样性、差异性是人类正确认识自身的进步,但是,很多人尤其是家长和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还停留在从前。所以,要真正落实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还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