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智力理论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学生观,即: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多重智力理指导的教育,不应该有绝对的“差生”,某一方面的差生恰恰是另一方面的优秀生。正如我国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所说的:“没有各方面都差的学生,也没有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
    花开有迟早,成才时难同。事实上在任何时候每个学生的发展都不可能完全是一致的。在智力发展上,有的儿童先天早慧,有的则大器晚成;在思想表现上,有的儿童先觉早悟,有的却顽顿后醒;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而有的却长于抽象思维;有的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能力较弱,但动手操作能力却很强;有的学生在文化学科考试上拉低了班上的平均分,但在文体竞赛中为集体赢得了荣誉……
    从发展的观点看,一些被学校认定的“差生”,将来不一定就差,常听到一些老师讲,他们遇到过一些学生,有的当了经理,有的当了企业家,有的当了劳动模范……而其中不少是原来的“差生”。面对这些学生,有的老师既惊喜,又愧疚。因为这些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后,接受社会的再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逐步摆脱了在校时的幼稚,单纯和无知,慢慢地成熟起来,潜能得到发挥,在人生的轨迹上绘出了闪光的坐标。
    其实,关于差生“成才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很多。在历史上,许多有作为的发明家、艺术家、政治家、企业家曾被认为是学习糟糕的人,如丘吉尔、达尔文、爱因斯坦、海涅、牛顿、毕加索、爱迪生等。然而,他们凭借着自己非凡的创造力而成为功垂千古的人。马克思中学时以调皮闻名全校,校长、老师都把他视为希望不大的人,但他后来成了伟大的马克主义创始人。(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