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双休日:上海中小学向青少年敞开大门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5-29

  减负后孩子交给谁?减负以后孩子送到哪里去?

  最近记者到上海采访,发现一些让社会、让家长感到棘手、头痛的难题,在上海已被破解了。

  5月13日是个星期六,风和日丽。家住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附近的四年级学生沈立君,一大清早便抱着篮球来到学校操场,准备痛痛快快玩一会儿。

  沈并不是这所学校的学生,他在距离这里好几站地的上海一师附小上学。但这没关系,他只要向值班人员出示“学生社区双休日俱乐部”的会员证,就可以到任何一所学校进行体育锻炼或参加兴趣小组的活动。

  不一会儿,淮安小学青年教师唐理东、孔琳琳带着航模兴趣小组的3位同学也来到操场。他们将试验一个新项目———把用废旧饮料瓶做成的多级火箭通过无燃料动力发射升空。

  教学楼里,影评、编结、玩豆子、红十字、百拼电子等多种兴趣小组正在活动。

  对比许多城市的学校节假日大门紧闭、孩子们无处可去的情景,上海的孩子真令人羡慕!

  当今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多住独门独户。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可以相互交流,也没有同龄伙伴可以一起打闹玩耍。尤其是大城市的住宅区,高楼林立,人口密集,适宜孩子活动的空间、场地很少,更没有让孩子感兴趣的活动。

  早些时候,地处上海市中心的静安区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在财力有限、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就考虑创办以学校为基地、以周六为重点的‘学生社区双休日俱乐部’,通过这种形式,将社区、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向社区青少年开放。”静安区教育局徐承博局长介绍说。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首先应该把资源让出来。该区从1996年开始,明确规定全区中小学校场地在双休日(包括寒暑假)必须向社区开放。区教育局统一制定了学校“场地开放须知”告示牌,印制了“静安区学生假日活动卡”。每个学生都可以到学校或街道领取活动卡,并持卡到全区任何一所学校场地活动。

  不仅如此,他们对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也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将社区的展览室、活动室、乒乓室、图书馆、健身苑等,都开辟成学生双休日的活动场所,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求新、求知、求乐”的需求。

  “学生社区双休日俱乐部”利用所在地区、学校的优势,在双休日组织开展了大量主题鲜明、形式新颖、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校、社区为他们安排的活动,也可以到社区内的其他学校与同学、邻居或父母一起参加活动,还可以作为社区的一员参加校际比赛,参加社区内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增强了中小学生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

  渐渐地,向社会敞开大门的中小学校遍及全上海。

  有限的资源可以发掘使用,富余的资源也可以看作是一笔财富。

  据了解,上海市领导目前手里攥着好几个100万:100万的下岗职工、100万的动迁户、100万的大中小学生、100万的青年志愿者……上海市开始进入出生低谷期,学生锐减,教师已经出现一定数量的富余。

  有远见的领导没有把这当作包袱:“如果让这些富余的老师下岗,肯定不合适。现在社区特别缺乏能够辅导青少年的专业人员,这支队伍形成了、用好了,学生课余的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据悉,有关部门计划从今年起,每个学校将派出5名教师进入社区服务,专门负责学生课外学习的辅导问题、课外活动的指导问题。有领导重视、有受过专业培养和训练的教师,上上下下、课内课外一起来抓素质教育,可以推想,上海的教育工作将会再一次走在全国的前列。

  在中国,人口过多与资源短缺是一个根本性的矛盾,短时间内还难以解决。大国怎样办教育?穷国怎样办教育?应该说,上海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