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在视察上海素质教育情况的部分市政协委员结束了当天的下基层调研,随即展开座谈。在异口同声夸赞全市素质教育推进成就显著,委实令人耳目一新后,大家也不约而同谈起一些前进中衍生的新问题。于是,王增月委员讲了上述这个故事。
王增月的话很是中肯:那位老师之所以会在错题面前为难,确是因为有颗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的真诚之心。但是,推行素质教育在渴求革新除弊、创新开拓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对所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都得“一刀切”。如果是探讨性的题目,学生在回答时有偏差,那么完全可以以“?”的方式引发进一步的探讨或争论。但数学题对错是客观事实,让孩子们明白是非曲直,同样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如果连这点都怀疑,那就显得矫枉过正了。
有委员接过话头道,日前赴某区视察,那里的素质教育推行也颇有成绩,但一位负责干部有关“我们的素质教育推行再过两年就可大体完成”的讲话却让人不安。王雷委员就此提醒说,少数人士这种一边努力推进素质教育,一边期待着大功告成的思维切切要不得,千万不可把素质教育的实行视作阶段性任务!
毫无疑问,类似的错觉源自少数人对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尚欠深刻的认识,即便推行素质教育的紧迫已然为大家认同。用江俊绪、邱力平等委员的话说,过去应试教育造成的“高分低能”、“橘过淮为枳”等现象已引发了我们的反思,但如何从体制上运作素质教育,还处于探索的起步阶段。徐本立等委员因此强调,这也就无怪乎少数学校仅仅把减少作业、增加课外活动量视作素质教育的大部分内容;也无怪乎少数学校尝试开设绘画、陶艺课的效果好,就立即列入必修,随之而来的却是变自由创作为“依样画葫芦”了。
正如陈正兴、郑令德、林纬华等委员所言,应试教育带给我们的思维阴影,还会在素质教育的推进中作祟。素质教育,勿忘先消除这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