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高等教育也同样需要素质教育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7-01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素质教育在我国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并在基础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讨论和探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推进素质教育已由过去的中小学延伸到各级各类学校,包括高等院校。

21世纪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1世纪的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传授知识提高人的素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我们要把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

知识是形成能力和素质的基础,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和素质,知识只有通过内化才能转化为素质。能力则是素质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而高素质,能力强将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迁移。教育应该把以往重视知识,重视能力的教育,放到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上,注意整体人格修养。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观念,它是时代的产物。时代需要优秀人才,需要文理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需要能够作出重大判断的人,能够在新的环境里迂回进行的人,能够敏捷地在迅速变化的现实中发现新关系的人。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美国未来学家英格尔斯在《走向现代化》一书中把现代人概括为:“必需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具有现代化的心理基础,具有现代化精神态度,现代价值观念,现代的思想意识和现代的行为方式的人。”

舒尔兹曾指出:“生产的决定因素不是空间、能量和耕地,决定因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如果只单纯注意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人的素质的提高,结果只能招致失败,并给国家带来损失,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这方面有过惨痛而深刻的教训。

近一个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各国高等教育在普遍重视现代化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逐渐削弱了人文教育,忽视了对教育者理想、道德情操的培育和陶冶,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失衡,导致了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我国长期受高等指挥棒的影响,在中等教育中,很大程度上是应试教育,忽略了素质教育。高校则普遍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文化素质教育,这种状况制约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层次和课程设置应当调整,以适应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要以知识传播为手段,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知识要牢,专业知识要精,相关知识要宽,形成模块或层次结构,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交叉。在注意更新知识体系,加强基础的同时,课程内容需不断更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教育环境和手段已发生巨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给传统教育方法带来巨大的冲击,课堂教学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传播知识的地方。“满堂灌”、“填鸭式”,“老师讲,学生听”,“重知识,轻能力”,“高耗费,低效率”的状况必须改变。高等教育应启发式、交互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以适应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教育应采取以人为本。教师不仅应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学,怎样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对知识创造性应用和创新知识的主动追求意识,着重培养受教育者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能力和奉献合作精神,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创造、进取的精神,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终身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教育价值观中,个人的需求应受到充分的重视,我们应该看到人只有充分发挥他的个性才能体现他的独立性,体现出他不可取代的社会价值。社会才会勃勃生机,社会才能发展。我们要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已成趋势。调查表明,世界上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大学教授、著名医生以及政治家、文学家、企业家、军事家等,他们一生中所用的知识,从全日制大、中、小学获得的只占总数的20%-25%,而其余的75%-80%都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通过自学、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来补充的。随着人才流动日趋频繁,职业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因此,必需在随学随用的基础上提供终身教育,这是提高民族素质,保证民族素质永不衰竭的重要环节。我们未来的教育应该向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这方面进行努力。

我们应该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教改革要把打好基础和培养素质作为重点。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说的“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今天的素质,就是明天的生产能力、科研能力和战斗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振兴教育才有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