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有一个副标题,意指每一个年轻美国人在艺术中应该知道和能够做什么。这种全新的“素质教育”思路是对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叛逆,它把艺术规定为等同于数理化文史哲外语的核心学科,这显然是以全球宏观的文化视角来关注人的教育和人的发展,也符合人类渴望心灵感知和审美体验的本性。
    《标准》强调艺术教育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所有学生,不论其背景、天赋,即便残疾,都有权享受艺术教育及其提供的丰富内容。《标准》从幼儿园到12年级分步骤分阶段定出舞蹈、音乐、戏剧和视觉艺术这四门艺术学科教育的国家标准,即积累掌握到何种程度的知识和技能才达标。
    反观我们的艺术教育,不能说毫无作为,我们也深知“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绝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可惜至今还没有一套科学而又便于操作的艺术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我们有不少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专科学校,其选材基本上仍源于老师的伯乐相马或学生有某项特长,比如琵琶、钢琴弹得出众,腰身婀娜柔软适合跳舞。他们的最佳出路便是升入正规的艺术大学学习,以求将来技惊四座,拿个大奖什么的,徒喜师荣。这样的学生除所专学科的知识、技能,对旁的学科的知识、技能很贫乏。而绝大多数拥挤在通向高考终点跑道上的学生却被这样偏科的教育体系剥夺了对艺术教育的渴望和权利,有些酷爱艺术甚至会被只注重高考升学率的老师要求暂时把提琴或舞蹈鞋换算成公式、定义和程式化的作文“秘诀”。撞过终点的幸运者,如果愿意,才可以补续艺术教育这一课。然而,大多数的落伍者面临生存为第一需要时,恐怕也没心再去关注什么艺术教育了。
    结果艺术专科的学生往往基础文化课较差。我就见过极度偏科的艺术学生,除了会摆弄手里的古典乐器,先不说基本的文化常识,就是专业知识,也到了不知道巴洛克艺术,更甭提邓肯了。而正规学校的学生又常常成了只会应考不懂艺术的“考虫”,满脑子的题海、外语单词和历史大事件,哪有地方给巴赫、亨德尔和《费加罗的婚礼》?!听一场音乐会简直是奢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素质教育真的还没有起步。美国人的《标准》是着眼于保证下一代在与世界对话时仍能处于不败之地。这一次,他们在智力思维和实践方面又走在了世界前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也应考虑制定一套符合国情的素质教育大纲,以切实提高我国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否则,在这个新世纪,我们的下一代将很难同美国的同代人在世界舞台上同级别对话。
    素质教育有点像体育的全能比赛,我们可能会在某个单项上保持优势,但总成绩却可能被远远甩在后头。鲁迅先生说,中国人做事太不认真了,干什么事好像一挂招牌就成功了。这不,已经有不少商家在往库存的旧货上贴“素质教育”的标签,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促销商品。这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再说一句,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