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对象一
张萌大学二年级学生
所在学校:四川轻化工学院
采访时间:2000年8月22日
过一把“艰苦奋斗”的生活
张萌谈起自己的学费和平日的生活费,感慨颇深。在乐山金口河区核工业814厂工作的父母为孩子的教育做了长远打算,从张萌上初一时,他们就开始为儿子攒钱了。一个月150元的生活费,张萌每个月都准时到邮局去领取,因为学校所在地——自贡的消费水平并不高,所以只要勤俭节约,一个月维持普通生活还是不成问题的。一想起头发花白的父亲和身体单薄的母亲,张萌说自己再也不忍心用家中更多的钱了。
为了改善生活和购买更多的学习资料,张萌做起了小本生意。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在校园内卖起了电话卡。
调查对象二
王莉大学一年级学生
所在学校:四川师范大学
采访时间:2000年8月23日
申请资助已是当务之急
一提起父亲母亲,王莉眼中就闪烁着泪花。在去年高考中,王莉以592分的优异成绩被四川师大录取,然而作为该校考上大学的学生中家庭最困难的,每年近6000元的学杂费及今后的生活费对于她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考上大学的喜悦被蒙上了阴影。靠四处借钱勉强凑齐了学费,余下的生活费是再也挤不出来了。年迈的父亲硬是瞒着全家,半年内卖了三次血当王莉得知自己是花父亲的“血汗”钱时,顿时痛哭流涕。
为了帮助像王莉这样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相继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和措施:在校期间,凡品学兼优者均可获得不同程度的奖学金;另外,中国工商银行还专门推出了“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学生解决必须的基本生活费用;许多高等学校还纷纷为贫困生推出“勤工助学岗位”,积极引导经济困难的学生。
调查对象三
刘静,大二学生
所在学校:四川工业学院
采访时间:2000年8月24日
新新人类的“取钱之道”
和刘静相识是在那次应聘会上,当时一家伴游公司正在招聘男女伴游人员,刘静成功地通过了初试复试,如愿以偿地加盟了该公司。现年21岁的她除开上课时间,几乎每个周六、周日都忙碌在蓉城的大街小巷。她不无骄傲地向记者炫耀:除了上班,自己还做钟点促销,晚上还在迪吧当领舞小姐,“收入当然不少”她告诉记者,像她这样边学习边兼几份工作的,在她们学校绝非少数。自给自足完全没问题,父母早就没寄钱了,如今的王莉手机、传呼都已配齐全了。
后记:我们关注高校大学生们的生活费来源问题绝非偶然,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体会到家庭的付出、父母的艰辛,更能感受到学生们学习背后的酸甜苦辣。无论喜悦也好,痛苦也罢,我们都呼吁全社会更加关注大学生,关注他们生活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