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的教育环境使教师成为远离社会的人,思想变得陈旧、保守、狭隘。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许多学校不但成天看学生,不让学生接触外界事物,大搞封闭管理,连教师也不例外。教师普遍感觉紧张,上下班时间被延长,甚至让教师在教室里办公,理由是便于管理学生。这种管理不仅对学生没有好处,对教师的个性也是摧残,使教师成了“管家婆”。对外界新鲜事物一无所知,如果问问他们关于“知识经济”、“电子商务”、“网络教育”、“基因工程”等话题,他们知之甚少。教师的知识和个性在这样的环境中被不断扼杀。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和做其他工作的一些老同学和朋友接触,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好象不是同时代的人。长此以往,教师的视野会越来越狭窄,越来越脱离实际。这样的教师怎么能胜任新世纪的教育工作?教育环境的开放刻不容缓。开阔教师的视野,给教师“松绑”,这样不仅是为了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面对整个社会对学校应试教育系统的批评,真正感受到心理冲击的是教师。教师被当成罪魁祸首,成了教育体制的替罪羊,高考制度的替罪羊。“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其实何尝不是“老师的命根”。教师考核、职称评聘,都和学生的分数挂钩,学生为了成绩在受累,可是教师何尝不是呢?学生累,教师同样不轻松。教师何尝不想给学生减负?可是成绩下降了,不仅考核、评聘过不去不说,可能连饭碗都砸了。学生可以不排榜,可是教师的榜还是有人明里暗里在排!有人认为“减负可以不减质”,那这个“质”是什么质就值得商榷。如果不减的是学生的素质,那好办,减去过重的课业负担,在综合素质上加以培养,学生素质能够提高。可如果这个“质”是减负前学生的分数,那可就更难更累。一所著名的省重点中学搞了几年的素质教育,成效显著。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可是各种活动耽误学生学习时间,又不补课,学校的升学率下降了,被另一所学校超过。这也难怪,练十项全能的当然不如专攻短跑的跑得快。而教师却承受着学生家长的指责,上级主管部门的压力。没办法,只好砍掉一些很好的活动全力应试,开始了补课,也许谁都知道补课不是最好的提高学生成绩的办法,但事实上它却是最简单而最见效的方法。既然就考跑的快,苦练跑步总是会提高成绩的。面对减负,教师一脸无奈。
每个学期教师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考核。这些工作对教师是个督促和促进,但是现在的检查、评比却形式主义严重,常常是一个检查通知下来,教师就要进行一个月甚至两个月的准备,写论文,补材料,搞卫生,大做表面文章,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身心疲惫。义务补课,下班家访,被认为是教师甘于奉献的精神的体现而受到社会的赞赏,而作为教师的工作之一,这些难道就不应该得到报酬吗?为什么各行各业都不准无偿占用员工休息时间,否则必须付给成倍的报酬,而教师就可以不给?只是因为他们是“教师”?他们不需要养家过日子?不可能生病,买房?毕竟他们的工资还不高!一次两次可以,久而久之,他们的心理怎么能平衡?而对于提高教师素质的继续教育则要么让教师去补学历,要么去学早已淘汰的DOS,而真正对教育教学有相当帮助的新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却很少被受到重视。只是一味强调教师自己转变教育思想,探索教育方法和为人师表。
教师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是工程师的心理压力谁来解决呢?他有着比所有职业的人都苛刻的人格标准和职业要求;他们承担着关系国家和每个家庭个人前途的责任;他们承受着其他职业所没有的心理压力。然而教师毕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灵。他首先是一个社会的人,他有着常人一般的七情六欲。人们对教师的要求高,可以理解。但教师也渴望社会各界对他们的理解。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带着这么多的心理压力投入工作,如何能教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优秀学生!教师节年复一年的赞美和慰问又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