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素质教育对中学校长的要求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9-22

    基于对传统“应试教育”弊端的反思,为了适应以科技和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21世纪需要,我国教育界、理论界在教育整体改革中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更表现为一种务实、开放的教育实践模式。中学是基础教育阶段,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校长处于学校管理的核心地位,实施素质教育对中学校长的观念、素质、能力、管理方式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校长必须切实转变观念,确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校长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应与素质教育的目的要求相一致,抛弃应试教育下仅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观念,树立“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成才”的观念。

    其次,素质教育要求中学校长成为一位积极参与教学科研的专家型校长。搞好素质教育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全面发展的学说作为指导思想;需要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素质教育的目标进行设计和整体优化;需要遵循青少年身心、个性发展的规律和个人成才的规律;需要时时刻刻把握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以及由此对人的要求等等。因此,校长必须对哲学、系统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理论都有所了解,成为专家型校长。有了深厚的理论素质,才能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第三,校长应懂得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同时又必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市场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必须引入素质教育中,充分注意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素质教育实验中,不少取得成功的学校选择“合格加特长”的模式,这其实就是一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满足合格要求的基础上,把教育资源充分运用到自己学校有优势、有地方特色、符合当地需要的项目上,塑造特色学校,而不是面面俱到。学生在某些方面潜在的特长和能力,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素质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塑造出“合格加特长”的学生,使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得以合理和最大化利用。

    第四,校长应有现代化的管理意识和方法。一是信息管理意识和方法。在新科技革命带动下,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校长必须懂得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选择、鉴别、加工、利用相关的信息。二是民主化的管理。素质教育通过相互理解、尊重以及听取不同意见达到共识与合作,激发和调动管理者(校长)、教师和学生各方面蕴藏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来实施。当前有一种管理方法,主张将一切素质分解并量化,进行所谓“刚性管理”,有的甚至把学生平日每次得的小红旗都要统计作为期末评比、表彰和奖励的基础,这样必然使学生谨小慎微、循规蹈矩,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中,根本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对教师和学校的管理也不宜采用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