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家长本来不知道班里定了这样的规矩,但是他发现孩子最近有点怪:11岁的儿子原本对钱并不在意,一个月10元零花钱也从不嫌少,可是近来孩子开始藏钱,桌上有一点零钱他就赶紧收起来,甚至连早点钱孩子也省下来,还对家长撒谎说时间紧来不及吃。家长翻了一下孩子的小钱包,里面全是一毛两毛的零钱,已经攒了4块多了,家长非常奇怪为什么孩子会突然开始攒钱。直到有一天孩子抱着一块四边都是毛边的玻璃挤车上学被家长发现,谜底才算揭开。原来孩子在值日时打碎了窗玻璃,按规定要罚款,但是如果自己去配玻璃就可以免于罚钱,于是他拿出"小金库"里的4块多钱买了块玻璃。孩子一直攒钱就是为了被罚,家长给他一个月零花钱只够被罚一两次。据孩子说开学一个多月,不少同学都被罚了,大家不敢对家长说,就想各种办法去弄钱。
    据说,这样的物质惩罚手段不仅存在于这个学校,其他一些学校的班级也有类似规定,因为这种"管理方法非常有效"。永定路中学初一八班的班主任李老师告诉记者说,她之所以制定这个罚款清单是为了吓唬一下学生,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守规则守纪律,为了把班级搞得更好。开学一个多月,确实有一些学生被罚款,但是他们大部分都表示理解,有的还自觉交了钱。这些钱都用做班费,买成奖品每周奖励给考试优秀的学生。李老师认为,这种物质奖惩的方法明显比其他管理方法有效,这个制度不会因为一些人有看法而改变。但是她也表示,如果学生实在没有钱,可以为班级做一些好事来弥补过去。
    这种管理方法到底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的博士费广洪,她说这种物质惩罚手段确实会在短期内暂时起到效果,但不是因为孩子真正知道对错,只是因为怕罚款,这种方式并不符合教育心理。对于孩子的错误,老师应该分析他内在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让孩子发生情感的转化和道德认识的改变,这种转变和认知是可以受益终生的。而这种外在的强迫性手段只能对孩子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