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对职称评定:不得不写的尴尬
     现在的教育报刊杂志上,教育教学论文可以用层出不穷来形容。应该说,教师职称评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对于广大埋头于教育教学实际岗位的中学教师来说,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实在是一件迫不得已的事。
     试想: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潮中,一个忙于应付繁重教学任务的中学教师(整天忙于处理作业、编写批阅试卷、找学生谈话、家访等),还有多少精力能够用于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但是,职称评定中论文成为必要条件,于是,大多数埋头教学的中学教师便不得不着手进行论文的写作。在这样背景下我们又能期待教育教学论文的质量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能写就不错了!)
     这里,不能否认有一些教师“教有所感、不吐不快”,经常撰写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更不能否认还有一批追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先进分子,他们有着不同凡响的教科研热情,经常发表新的见解。尽管他们在教师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是,经常见诸报端的往往便是以上这些教师的文章。可是,就是对这些教师来说,职称评定的阴影还是笼罩在头顶(你写得再好再多,发表的层次再高,万一评定个不合格岂不难堪)。
     二、面对教育理论:不知所措的尴尬
     既然要写教育教学论文,必然要上纲上线,教育理论的框框是必定要套上去的。但是,无论是传统教育理论还是现代教育理论,在绝大多数的中学教师看来都是 “找不着北”。
     广大教师都会认同这样的一个事实:大学里学得最累的,就是教育学、心理学。应该是最讲究教学艺术、心理研究的两门课,却教得绝大多数未来的教师们“一头雾水”。甚至大多数人,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工作多年以后,参加“专升本”函授考试,依然在这两门课上“栽跟斗”。
     目前,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对于教育教学的实际来说,究竟起了多少作用?这是真正值得专家们好好研究的。教育教学实际岗位上的教师们绝大多数是自发的、不自觉地在应用一些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原则,有些离开理论本身可能要“十万八千里”,更有很多时候可能是背道而驰的。
     现在的中学教师,什么时候需要看报刊上发表的论文?(当然是被迫无奈要自己写论文时)。因为,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贫乏,相当多的教师撰写论文时,信奉的原则是“天下文章一大抄”。抄得好的,结合了自己的见解,比较“上路”的,便能够出一些好文章;抄得不好的,没有自己的主见,无非是一个个的“大拼盘”。更有甚者,干脆请人“捉刀”;而且出现了“为他人做嫁衣裳”者自己两手空空,“嫁衣裳”却堂而皇之地招摇过市的怪现象。
     三、面对论文成品:装点门面的尴尬
     不论是一般的教师,还是教学能手或者学科带头人等等,每当论文获奖或者发表以后,最直接的想法是什么?首先自然是面子无尚荣光,其次可能还有物质奖励等等。但是,有多少人想到,论文的获奖或者发表除了是对论文本身的肯定和褒奖之外,更肩负起示范、推广和理论升华的任务呢?事实上,大多数的教师论文发表、获奖或者评审鉴定合格之后,就万事大吉了,草草将论文“束之高阁”,非但别人看不到,自己也几乎和它“白白了”。对待自己的论文尚且如此,而况他人!
     说来也难怪,有多少论文能够被应用到教学实际中呢?专家们的高谈阔论,看起来指引了教育教学的大方向,理论也是“景德镇的瓷器——一套一套的”,但是很多情况下,可操作性甚至是“0”;同行们的论文尽管有的相当实际,但是“邯郸学步”也不见得就能成气候。
     当然,有时候论文成了堆,结合成了一个教学模式,看起来有了一些份量,应该能够推广了。不曾想,“应试教育”战鼓一擂,把“什么模式”都震散了架。
     看起来,我们还有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得不面对“教育教学论文”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