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呼唤能操作的科研成果
     经过1993年到1998年的一轮改革,闵行区强化政府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区政府以文件形式为局长、校长松绑减压,解除升学率的压力,全区在学校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但是,教育系统内部人员都清醒地认识到,改革还远未涉及核心部分,即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出现实质性的突破。区教育局局长陈儒俊明确提出,不改革现行的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知识灌注为主要方法的课堂教学模式,就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早在1994年,面对基础教育的现状,叶澜就已经开始探索建立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问题。1997年《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正式立项为国家教委“九五”重点课题。
     由于这项研究从时代高度和理论深度两个层面,揭示了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最主要弊端在于缺乏生命活力,忽视甚至抑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并提出了创建符合21世纪要求的我国新基础教育的系列理论观点,并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研究,被全国一批著名教育专家评价为“创建了中国新时代教育理论和学校实践模式的希望之路”。
     新基础教育理论对急切寻找改革支持的闵行人而言,真可谓是“雪中送炭”。区政府决定引进新基础教育实验,并在每年10万元教育科研经费的基础上,每年增加20万元,专项资助实验的开展。1995年5月,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在闵行成立,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更名为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并通过自愿报名,选择了16所准实验学校。
     从此,闵行教育拉开了决战课堂的大幕。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 闵行中心小学的一堂一年级语文课上,全班同学在老师刘倩萍的带领下,正通过投影、音乐、游戏等方式学习着课文儿童诗《春风》。
     “春风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刘老师指着坐在最后一排的小男孩管冰岩问:“这是为什么?”小男孩不慌不忙站起来说:“对不起,老师,这个问题我还没想好。”刘老师微笑着说:“没关系,你再慢慢地想想。”那语气像是朋友间的对话,毫无责怪的意思。
     课堂上,学生必须要回答出教师的提问吗?虽然在理论上答案是否定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会由此产生内疚和自责,而教师也时常用“上课不专心听讲”来作出判断和批评。更为触目惊心的是,有时只要学生回答的与教师已有的答案不符,就会被判为错误。一些专家在点评这堂课时认为,即使教师的提问设计有缺陷,但老师能平等地对待学生的回答,也足以使这堂课获得高分。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是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闵行中心小学校长赵妙娟说起新基础教育实验给学校带来的变化时说,课堂中教师正由教学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激发者、组织者,书本、教案、课时的权威正在逐步淡化。课堂上教师正努力学会真心地欣赏、真心地倾听、真心地关注每个学生。学生正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愉快地学习,学生不再为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感到羞愧,教师也不再为偶尔读错、讲错受到学生指正而恼怒,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形成之中,师生成为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这一切正是缘于教师正视了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后出现的积极效应。
    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长期以来,教材、教参、教时成为教师教学时的至高无上的“圣典”,教师惟恐越雷池一步,而教学的这种现状,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而且还扭曲了教师的教学价值观。新基础教育实验在闵行开展后,转变教师的观念,把教师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就成了决战课堂的关键一役。
     叶澜作为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尤为可贵的是在教育理论创新的同时,具有坚韧不拔的务实品格。一年多时间里,叶澜走遍了每一所实验学校,听了上百节课,并为课堂改革设计了“听课、讲课、评课”三道坎。她要求,教师在认真备课、上课的同时,课后上课教师要先说说这堂课,反思自己的教学每一过程,总结经验与教训,然后再由大家评课,刺刀见红,多提意见和不足。
    叶澜听课有个特点,她总是坐在靠近讲台的教室一侧,目光始终关注着学生。叶澜说,传统的听课方式总是坐在后排,了解的只是教师讲得怎样,而评价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学生对讲课的反应与参与度。
     闵行二中的青年数学教师李立军清楚地记得叶澜教授的一次听课和评课。那堂课从教案设计到教具准备、问题引入和现场气氛看,李立军都认为自己是非常成功的。但叶澜却将它评为失败的课,并就课题引入,学生回答问题,组织调动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等逐一进行分析和重新设计。当时李立军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但他不得不承认许多问题自己从来就没想到过。压力大,进步也大。李立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研究中,成为了学校的实验骨干教师。他说,现在我才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的无穷魅力,新基础教育可以把教师由工匠变为创造者。
     把创造还给教师,教师就拥有了无限的改革动力。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的老师在实践中总结出“号脉”、“点穴”、“抓彩”三大要点,提出“号脉”就是当学生提出或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判断症结所在并及时加以有效指导,“点穴”是针对学生的症结,教师要用适当方法点拨,让学生恍然大悟,“抓彩”是要求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