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中国的孩子需要科幻吗?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05-21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询问了一些正上小学的孩子:“看过科幻故事吗?”

  “科幻?看的不多。”

  有些人竟显得有些茫然。

  9岁的儿子说:“科幻故事,没劲。看了半天也不知道原理。科普书就好看多了。”

  的确,与那些80年代成长起来的孩子相比,现在的孩子们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科普书籍———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十万个、百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科学漫画,各种科技杂志,还有为数不少的既有声音又有动画的科普知识光盘,等等等等。孩子们的知识面,比他们的父母、兄长们小时候,开阔和丰富多了。几岁的孩子就知道人体有多少块骨头,知道恒星的生命演化过程,知道银河系外还有河外星系,知道电的来历,知道核裂变和核聚变,知道核糖核酸和克隆,知道黑洞和反物质……但是,他们却不熟悉“科幻”,“科幻”这个概念正离他们越来越远。

  为什么会这样?我不禁自问。

  从儒勒·凡尔纳开始,几百年来科幻作品都是人类憧憬和探索未来的重要原动力,难道我们的孩子不喜欢想象?难道我们现在已不需要探索和憧憬?

  其实不然。只要我们关注一下孩子们平时喜欢看的动画片就不难发现,幻想仍旧是孩子的特长。《铁臂阿童木》、《宇宙英雄奥特曼》、《地球家园》这些动画片里的主人公不是具有超光速的飞行能力,就是力大无穷、能战胜任何地球的敌人,或者拥有超现实的各种设备和仪器,能往来于星际之间。孩子们不光爱看,爱谈,爱模仿动画里的英雄,还乐于为这些科幻故事添加自编的内容。他们喜欢探险,他们喜欢超现实,他们本能地应该喜欢科幻。

  那么,是家长不给他们买这类书籍?

  家长们说:书店里书挺多,但科幻的书很少,好的就更少。

  我问一个就要上初中的小书迷:“看过哪些科幻故事?”他想了半天,说:“《绿人》,讲环境的,还不错。《奇遇只有一次》,讲时光隧道什么的,还行。别的就记不太清了。”

  “那你看过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吗?”

  “看过《海底两万里》,不过我更爱看新知识的。”

  原来如此。科幻固然不错,但是,买不到很多的和很好的书;凡尔纳固然著名,但他的确太老了。他幻想的东西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已经不再是幻想,而且是过去的科技。

  很有些科学基本素质的孩子们,一般的科学幻想不能消解他们的知识饥渴;享受着现代爆炸性信息、伴随着电视、录像和电脑一起长大的孩子们,科幻故事不诱人,他们更不会“上钩”。孩子们对科幻故事的要求已不是从前。

  可我们有这样的高水平的科幻作家吗?许多人都说,改革开放20年了,除了叶永烈,还没有特别著名的科幻作家,作家们似乎都视科幻为“小儿科”。况且,中国的作家中能有深厚科学背景的人实在微乎其微。而科学家们大多数少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充裕的时间。

  那么,谁能为孩子们创作科幻故事呢?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敲响了一位大化学家的房门。化学家开门时显得非常迷惑:“我不记得认识您。”“我是阿西莫夫。”化学家立刻一脸尊敬,“我是看着您写的书长大的。”就是这位阿西莫夫,不仅是著名的科普作家,一生写过300多部书,而且,自己就是化学博士和大学的生物化学教授。他以科普和科幻为写作的主要内容,其科学性作品荣获过世界上数不清的奖项,他为机器人行为创立的三原则获得了科幻作家们的普遍认可。

  我们为什么不能有中国的阿西莫夫?

  乐于幻想的中国孩子们肯定会喜欢中国的阿西莫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