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背后的“经济联动”
南京师范大学过去占地仅400亩,在校学生4000多人,位于南京市 中心区,道路窄、居民多,交通拥挤,给学校带来诸多不便。随着扩 招、合并,现在南师大在校生已增加到17000多人,狭窄的空间制约着 学校的发展。校党委书记、校长公丕祥告诉记者:“南师大作为百年 老校,不能在校园这个‘起跑线’上落后,一定要建立新校区。”
南师大要建新校区,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南京的各区县。很快, 各区县领导主动上门,希望把新校区建在自己那里。栖霞区委书记梁 学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所大学建在区里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 可以就近培养人才;二是可以拉动一方经济。经过论证,90%以上的 专家选择了仙林地区,这个地方距南京市区仅6公里。仙林农牧场的孟 场长告诉记者:“南师大没来前,仙林是一片荒地,无电、无水、无 路。晴天满地土,雨天满脚泥,连买一些日用品都要跑到南京市里。 南师大的到来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冬天里的一把火’”。
在商家的眼中,教育这个“象牙塔”中隐藏着太多的“宝藏”。 一家刚来选址的通信公司人员告诉记者:“房租便宜,并且有学生这 样大的消费群体,来这里开公司当然划得来。”似乎一夜之间,在南 师大新校区门前崛起了日用品一条街、文化用品一条街、食品一条街。 小到十多平方米的门面房,大到家用电器销售公司应有尽有。学校的 到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地方对学校的优惠也使学校用较少 的钱办成了较大的事。
地方经济的“启动器”
在仙林地区开发房地产,经历了房产从“疲软”到“热销”全过 程的亚东国际实业公司,较早吃到了教育这块“香饽饽”。回顾当时 的情景,公司售楼处经理颇为感慨地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率先在这里 开发了几十万平方米的商品房,但因为没有相应配套的“软环境”, 公寓房每平方米980元都卖不掉。
南师大新校区的建设把这里的房产市场一下子唤醒了。仙林校区 第一期工程完工时,亚东的房产价格翻了一番,每平方米涨到1680元。 “吃水不忘挖井人”,亚东公司决定自己出资修一条长4.5公里直通 南师大仙林校区的公路。教育有了,道路通了,自来水有了,电送到 了家门口,通信公司上门服务安装模板、实行扩容……仙林校区的建 立带“活”了整个地方经济。
南师大对学校的后勤全面实行“对外开放”,食堂、车队、教学 楼、宿舍楼以及商业网点全部对社会公开招标。7家学生食堂由5家单 位来经营,宿舍楼由4家物业管理公司来管理。学校每月进行一次检查 评比,实行末位“淘汰”。对于开惯了“老爷车”的学校车队司机来 说,改革不仅摔破了他们的铁饭碗,而且对他们进行了一次“洗脑”。 学校以每车公里4.5元的价格对外公开招标,就在车队抱有“一家人 好说话”的幻想之时,南京中北公司中了标。自己的家中来了“外来 客”,这一下车队司机着了急,为了把最后的“一块阵地”保住,车 队自己集资购买了两辆大客车,与中北公司一起走上了“比服务、比 价格”的市场化道路。副校长陈国钧认为,后勤社会化改革强化了教 育,同时也带动了地方经济,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联合发展的“助推器”
随着南师大这个“领头羊”的到来,仙林成了“风水宝地”,南 京财经大学、南京森林警察专科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四家高校纷 纷选址仙林作为学校的第二校区,江南又一座“大学城”在这里悄然 兴起。亚东花园、雁鸣山庄等房产地带、文化服务一条街、生活服务 区,加上四条公路的贯通,使仙林从荒僻之地变成了繁华闹市。
为了把教育办大、办活,亚东国际实业公司、仙林农牧场与南师 大联合投资1亿元,在仙林校区创办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从小学到中 学再到大学,仙林地区的教育已形成了“梯队”,教育与经济实现了 一体联合发展的模式。
在南师大这座百年老校的带领下,仙林大学城已初具规模,教育 产业化也已初露端倪,仙林模式正在成为江苏教育中的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