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大学不应设外语课——谈“工具”的误导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12-25

    近些年有一种怪现象,在各种考核过程中,把对“工具”的掌握情况作为考核的首要因素之一,甚至重于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考核。我觉得这有可能对青年产生误导,故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比如,晋级要考计算机。我曾与高校青年教师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的回答很值得深思:“学校里会用计算机的人,很多没学过计算机;而学过计算机的人,很多人不会用计算机。那些上班没事干的人,专门去上计算机课,学的都是过时的知识。我们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师,没有时间专门去学,只是边用边自学,要考试就不一定能通过。我们用的知识,计算机课上还没有教;而要考的知识,我们没学过,对我们也没用。”正如毛主席指出的:“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掌握工具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而不是为了考试。

     4月14日又看到一条消息:今后考研究生要进行外语听力和口语考试。理由是,外国人认为我国研究生的外语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行。

     我觉得应该承认这个现状,但这条规定很可笑。我国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差,只能说明我国的外语教育有问题。如果认为外语口语和听力差就不能读研究生,那么,南方学生普通话听说能力差或者北方学生不懂南方方言,也就不能异地读研究生了?据我了解,不少研究生的导师在业务上有一定造诣,但他们的外语听说能力是否达标,就很值得怀疑。

     我很同意北大物理系一位教授的意见:“大学不应该设外语课。现在不少大学生、研究生为了出国,不学知识,只学外语,很不正常。”并非专门研究外国语言、外国文学、外国历史等的学生到大学还要花大量时间学外语,表明我国中小学的外语教育是失败的,为应付考试学习外语更不正常。如果真正想让年轻人提高外语听力和表达能力,放他们到国外生活几年,总比在国内应付外语考试、浪费宝贵青春有效得多。事实上,过去个别外语水平“just so so”(很一般),业务能力也不突出的人,照样到国外“深造”,考试并没有挡住他们。很显然,你语言再好,到了国外,也是个外国人。如果你没有必要的知识,你口语再好,听力再好,也就相当于所在国的“文盲”。

     我认为,知识和本领恐怕比语言更重要。我1995年随代表团赴韩国参加中韩双边学术会议,会议上英语讲得最好的和最差的都是中国人,但他们两位在韩国都很受欢迎。一位是清华大学教授,他讲一口流利的英式英语,曾先后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在重要的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数十次应邀在国外高校和国际会议上作报告。在韩期间,他每到一处总是被韩方代表团团围住。另一位是中科院的研究员,他讲英语有浓重的乡音,但曾获多项国家奖和部门奖,后来还当选为工程院院士,他也被好多韩国单位邀请去作学术报告。这就说明,他们受欢迎是由于工作及学术水平,而不取决于语言水平。

     另有一例:西安交大与法国有一项合作研究,对方派来一名博士生。她听说中国学生TOEFL考试成绩600多分,十分惊讶,说:“法国学生能考500分就不容易了。”这位博士生能用一口流利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我们多数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英语表达能力就差多了。据说,我们不少TOEFL考高分的学生到了国外既听不懂,也不会说。这里我想给美国高校有识之士一个忠告,中国学生的TOEFL考分不完全代表他们的英语能力,也希望美国人不要误导中国学生不学知识,只学如何通过TOEFL的“考试”。

     总之,如何让学生在中小学打好计算机、外语的基础,是值得教育界朋友们好好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