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中小学作文教学亟待改革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05-26

不久前,萧山市发生的一例评卷老师误判小学生作文的事引人深思——中小学作文教学亟待改革

  一批六年级的学生参加语文考试,考卷中的作文题目是《发生在我家的一件事》。一位学生于是写了这样一件事:

  我家门前的小路,有一段是石板铺的,下面是一条小沟。一次,村里几个人在劳动时,不知怎么一弄,石板断了。妈妈回来车子骑不过,只好下车推。她要爸爸跟弄断的人去评理,要他们赔。爸爸却说:“算了,自己换一块就好了。”妈妈就骂爸爸没用,是窝囊废。爸爸笑笑,吃过饭,他拿起工具去换石板了。

  评卷的老师先是给这篇作文打了0分,后来或许是动了恻隐之心,
又改成1分。市里的语文教研员在复检时看到了这篇作文以及老师的评分,反复阅读之后,打电话去询问那位评卷的老师:为什么只给了1分?评卷老师回答得很干脆:离题。并解释说:作文要求写发生在我家的一件事,而这位同学写的却是发生在家门口小路上的事。

  本月5日,浙江日报以《这篇作文该得几分》为题,披露了上面这件事。本报记者找到了披露此事的作者朱华贤。朱华贤是《萧山教育》的副主编,他十分明确地告诉记者:此事就发生在萧山市。当然,这篇作文最终还是得到了较高的分数。教研员的评语是:真实可信,具体实在,没有离题。

  《这篇作文该得几分》刊出后,读者反响强烈,许多读者纷纷来信认为,那位评卷老师的“误判”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如果任其发展,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披露此事的朱华贤表示,他之所以要披露此事,是为了对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敲一次警钟。他表示,目前的语文教学,有相当一部分搞得死气沉沉。将本该启发思维的语文整体教学搞得支离破碎,将本该注重理解和表述能力的作文写作引入当代八股文轨道,限制学生的思路,规定“只准这么写,不准那样写”,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很不相称的。杭州一位小学校长在接受采访时对师范教学提出了期盼。她说,师范院校要严把毕业关,不合格的学生坚决不予毕业;改师范毕业生的分配制为双向选择制和淘汰制,允许学校随时淘汰不合格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