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来稿:北京青年德育教师赴福建教育考察体会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1-12

    11月26日至12月6日,我们海淀教育考察团一行三十六人到福建武夷山地区、厦门、福州进行教育考察。我们到武夷山一中、厦门一中、厦门科技中学、集美学村、福州三中进行了参观学习。 从冰冷刺骨的北方到四季如春的南国,虽然风土人情迥异,虽然自然环境不同,但是在我们眼中,炎黄子孙所共有的一腔爱国之情却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总的感觉就是他们最最重要的是把德育(本文特指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化于有形之中,使德育由说教转化为学生的自身体验感受,使爱国思想极易内化为学生的自身行为。

    一、社会教育中德育成分清晰而形象:

    1990年落成的武夷山朱熹纪念馆,是一座造型庄重庑殿式大院。馆内悬挂着新近书写的匾额、楹联,其中有不少联文,语言精练、寓意深长,文彩斐然。 蔡尚思教授有一首诗写道:“东周出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他不仅高度评价了朱熹,而且对武夷山也给予极高的评价。

    朱熹在武夷山讲学40余年,继承和发展了理学体系。殿前大门两侧的草书楹联:“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说明朱熹的理学思想已成为我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肯定了其继承和发展的深邃意义。这副楹联悬于大门显得飘逸、典雅、醒目,提醒世人以天下事为己任,大殿前“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则表述了朱熹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和儒家人生处世的规范。大殿前横匾上书写的“学达性天”四字雄浑、厚重,体现出朱熹“格物致知” 把道德看作天道的认识论核心。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最欣赏的“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 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篆体楹联,不但肯定了朱熹对中华哲学的传承,而且从一定程度上颂扬了他对后人道德教育上的贡献。

    “集美学村”是爱国主义在南国教育方面的集中体现。它由陈嘉庚先生于1913年创办,前后耗资一亿多元,誉满东南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集美学村的总建筑面积达十万多平方米,拥有在校师生一万余人。学村包括有厦门水产学院,集美航海专科学校,福建体育学院,集美师范专科学校,集美财经专科学校等高校以及中专、中小学和幼儿园、托儿所。除校舍之外有大礼堂、游泳池、体育馆、电影院、医院、航海俱乐部等。规模之宏大,设备之完美,在国内尚属罕见。

    集美学村是在陈嘉庚先生亲自指导下创立的,由于学村的建筑熔中西风格于一炉,成为集美的一个象征。尤其是集美中学的道南楼、集美侨校的南薰楼、航海学院的教学大楼,或巍峨挺拔,或凌空欲飞,建筑很富有个性。走廊两侧讲述着中国历史的浮雕由花岗岩镌成,据说在六七十年代那人心狂热的岁月里,是一群冒着生命危险的普通农民用黄泥涂壁,才使其免遭劫难。这无疑使其所凝聚的爱国主义更加得厚重。

    陈嘉庚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跨时代的伟人。他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历史阶段,集政治、思想、社会、经济、文教诸项成就之大成,形成了一系列崇高精神和高贵品质,这些被江泽民同志誉为“国粹”的伟大精神和高贵品质,统称为“嘉庚精神”。归根结底,这种精神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嘉庚精神”已并不是陈先生自己的精神,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的最终体现是对中国教育的热切关注。“国家之富强,全在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乎教育。”把教育提高到救国图强的高度。可见,陈嘉庚正是沿着“爱国——救国——强国”的轨迹,逐步提高办学的思想境界,也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嘉庚先生捐资兴建了从幼儿园到大学一体的“集美学村”。

    也是在这些文化古迹和人文胜境的熏染之下,似乎在南国人们的言谈之中已经找不到了“爱国”的概念,而内化到行动举止之中了。

    二、校园内德育工作扎实有效:

    武夷山一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全员德育操作规范,把德育工作作为每位教师的责任。加强人文学科的建设,开展地理、历史、中文等与武夷山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学科,增加德育活动课,给学生题目“九曲溪源头如何保护”进行探讨,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设立校本教材介绍武夷山的历史地理,并加入历代文人墨客对武夷山的赞美,增加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厦门科技中学构建德育网络,以爱国为主要目的,以年级为单位逐级开展初一爱父母、初二爱老师、初三爱同学、高一爱学校、高二爱社会、高三爱祖国教育,使道德教育和爱国教育逐层有机结合起来。

    厦门一中在学校整体改革中以“德育为首、智育为主、体育为本”作为指导思想,德育工作中,形成理论教育、学科渗透教育、日常行为和品德训练、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家长配合等六个教育体系,注意德育的层次性,提高实效性。并在“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因材施教,皆可成才”的人才观指导下,努力营造使全体学生都能成才的良好氛围。

    福州三中立足于本校校情,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强调学生的爱国意识、现代意识、公民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注重学生身体、道德、心理、文化、审美、交往、劳动等素质。 “创设情境、激化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就充分体现出学校德育的“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考察十余天,一个总的感觉是南方学校管理由任务型向艺术型迈进。

    走进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与南国风光相得益彰的是花园式的校园。校园内除了南方花草树木予以绿化以外,文化建设也带出南方人的精巧构思。校务公开栏是校园文化一个突出的亮点,针对教师的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学校外出及接待情况、学校领导班子的管理情况等,针对学生的学校自然情况、费用的收支情况等都能够有所反映。

    事实上,南方校长不同于北方的最主要的一点是对学校的管理中渗透了市场经营的理念,积极吸引和引进人才,缩减管理中繁杂的层级,对教学资源和德育资源、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有效地吸引多方位的教育投资,给人以商儒的印象。“儒”即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很有儒雅之风的工作者,“商”即主动地寻求商业管理的理念和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