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1-14

    目前,一个以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为核心的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然而,随着改革的推进,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在实行聘任制的地方,一个人的考核成绩,是决定其去留的主要依据。成绩好了,继续聘用;成绩不好,待岗或走人。有的单位实行“末位淘汰制”,即使成绩不算太差,但在本单位为最后几名,同样遭淘汰。可见,对一个教师来说,成绩优劣,生死攸关。而成绩,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考核得出的,但在掌握上,却偏差很大。有的地方,教学成绩的权重过大,老师们就朝着学生使劲,满堂灌,大容量地练,引进教辅资料,频繁模拟考试等,过去的那一套大有死灰复燃之势。对此,一般教师的心态是:保饭碗要紧,至于其他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改革加剧了竞争,惟此,学校才有活力。然而,竞争是在同事之间进行的。竞争告诉我们:你的成绩不如我,我被聘任你落聘,现实就那么严峻。于是,教师为了提高所教班级学生的成绩,开始暗箱操作,有经验也密而不传;如果有的学生将模拟题透露出去,这是要遭到严厉批评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的气氛一下子冷落了许多。

    就连聘任制为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而实行的“能者多得”原则,也在某些教师心目中形成了“既得利益至上”主义的思想。在待遇上,能争的就争。加个班,给钱吗?要求家访,给钱吗?什么“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统统不讲了。

    这些负面的东西,决不是改革本身的派生物,而是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没有别的出路,只有通过一些措施,去纠正它,完善改革的成果;否则,改革会走入歧途。同时,这对于改革了一阵子、自认为“大功告成”甚至“马放南山”的同志,也具有一种警示作用。

    在德能勤绩的考核中,要增大“德”的权重。在“德”中,应着重考查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还要列出其他一些细目,予以量化。要让老师们感到,忽视了“德”,其综合评价要受到很大影响。在“能”的方面,重点看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看教师是否以创新的精神改革教学,是否在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上下了力气。如果再靠老办法,靠“高消耗”拼出成绩,不仅不予认可,而且还要扣分。此外,要将终结式评价改为终结和过程相结合的评价,以加强监管力度。

    为了防止各自为政、相互保密,应突出群体性,坚持协同原则。在同一年级、同一学科中,每一位教师的考核成绩要与所有教师的总成绩挂钩,在总成绩与个人成绩之间,有一个适当的比例可以计算出个人成绩。从而,教师之间的壁垒才能渐渐被打破。

    改革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是为了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建立起能上能下的机制。但要明白:改革重视人们的既得利益,但不是强化人们的“惟利”意识;改革要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但不是提倡“你给多少钱,我干多少活”的庸俗价值观。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在改革中,要同时抓好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教育,抓好师德教风的教育,抓好甘做人梯与红烛精神的教育。要使教师们认识到,一个人一旦干了教师这一行,就意味着奉献。如果两只眼只盯住“钱”、盯住“待遇”,那未免显得卑微与俗气了,也跟“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格格不入。